大铜斧:
春秋时期,一级品。铜绿山古铜矿遗址Ⅱ号矿体~Ⅺ号矿体出土,从矿工手中征集。青铜斧平面呈“风”字形,銎口外沿有一圈凸箍,两侧各有一竖凸的铸缝,弧凸刃。通长40、刃宽43厘米,重16.3千克。这件青铜斧是我国先秦时期出土最大最重一件青铜采矿工具。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青铜古都”是大冶最被外界所熟知的名片之一。
提起大冶,让人引以为傲的是中华民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多年的采冶史和蕴藏着铜、铁、钴、金、煤等各种矿产资源。几千年生生不息的炉火,铸就了大冶的辉煌,从挖掘到点亮,青铜文化带来的是无比深沉的自信。
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展厅内,一把大型青铜斧,作为该馆“镇馆之宝”被陈列于玻璃展台中。这把号称“中华第一斧”的文物,正以其斑斑锈迹和已被磨损的斧刃,安静而有力地向世人展示着矿冶文化遗存的独特魅力。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一把斧子开出千年矿冶之光
展厅工作人员向我们讲起了这把铜斧背后的故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绿山铜铁矿的露采剥离工程正在井然有序地进行,原海拔+89米的铜绿山已夷为平地。当露采剥离接近海拔-5米时,奇迹出现了。随着一阵阵震天的炮响,土石飞扬,石破处、矿体内,一条条纵横交错、沉睡地下的古代井巷展现在人们面前。更令人惊奇的是,大家竟然一连挖出了13把大小不一的铜斧,还有铜锛、木槌、木铲、陶罐等器物。
铜草花
这一发现如石破天惊,引起了矿山负责人的高度重视,在收集保管好这些出土遗物的同时,疑问也随之而来:这些古老巷道是哪朝哪代矿山人留下的?民间传说岳飞曾在大冶铸剑抗金,而宋代早已进入铁器时代,怎么还会使用铜制生产工具?为了寻求答案,也为了保护好出土文物,他们将一件古矿井中出土重达3.5公斤的铜斧寄往中国历史博物馆,请专家鉴定。不久,铜绿山矿收到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电报,要求保护现场,他们会立即来人调查。
年11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会同湖北省博物馆,与黄石、大冶的文物工作者一道前往遗址现场进行调查,根据遗址地表采集的陶器残片、古坑木的碳化程度,以及铜斧等生产工具的特征,考古人员初步认定这是春秋战国时期一处大型采矿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科研价值。
年12月,湖北省博物馆向当时的湖北省文物局提出申请对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获同意。
大冶千年矿冶之光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古铜矿遗址
从此,一座在地下沉睡了两三千年的铜绿山古铜矿再现辉煌。该遗址的发现、发掘和研究成果,为回答我国悠久的青铜时代铜原料来源问题,首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它使流传至今、代表中国青铜时代文明的青铜制品得到正本清源。
据了解,作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最具代表性的采矿工具之一,大铜斧的作用相当于现代的铁撬杠。
从作为撬杠的大铜斧到砍削木料的铜锛、从刨土工具铜镢到凿孔工具铜凿,包括根据矿山生产强度而由农具发展演变而来的铜铲,无一不充分地体现古代矿工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也记载下了华夏荆楚古代矿冶业的光辉成就。
“斧子精神”激励我们去开拓
一把铜斧的出土,让世人从此认识了铜绿山古铜矿。如今,这分珍贵遗产所昭示的“经锤炼而成,为开拓而生”的“斧子精神”,也激励着人们不断去奋斗、去创造,在继承与发展中,将这份珍贵的遗产奉献给未来。
大兴炉冶(场景再现)
今年3月上旬,记者陆续采访了部分大冶文人和党员干部,倾听了他们对“斧子精神”的感悟与理解。
“‘大冶斧子’代表的是大冶先人勇于拓荒的执着精神和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革命精神。”市作协会员张海清说。
保安镇乡土作家朱春华说,大冶人民一直以铜斧精神而引以为荣。青铜斧不光突出了鲜明的大冶历史文化,还突出了大冶人民自强不息、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精神。
“‘大冶斧子’印证了大冶人开拓进取、创新、坚韧的求是精神。”市作协秘书长姜三说。
“‘斧子精神’最初指大冶人骨子里刚烈的性格,做事雷厉风行,不拖拖拉拉;有一种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品格;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它是对大冶人的褒义词,是一种赞喻。”刘仁八教师朱从森这样理解。
“‘斧子精神’有勇敢无畏的意思,代表正直一面,如山中直树,世上有直人。这也比喻着大冶人美好的品质:有德必有勇,有勇必直前。”省作协会员秦立才说。
东风农场文联主席朱学斌说,“斧子精神”的初衷——敢于突破,不因循守旧。大冶先民不甘于一成不变地守着“土疙瘩”,而是拿起“开山斧”等铁器工具寻矿、采矿。我想这“敢于突破”应是“大冶斧子”的首要精神。
对于“斧子精神”,市作协会员、灵乡中心学校校长张学华深有感触:“大冶先民以铜斧劳作,象征大冶人民的勤劳聪慧。大冶是世界青铜文化发祥地,铜斧是其显著标志之一,孕育和创造了极富创新精神的铜都文化。今天‘斧子精神’衍生出大冶人民敢闯敢拼、奋勇向前、积极进取的新时代新形象。这是时代赋予大冶人的使命,也是大冶人的精神内核,更是大冶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
一把铜斧劈醒了沉睡千年的矿山,解开了华夏青铜器原料来源的千古之谜;一把铜斧掘进通往铜矿的曲折巷道,成就了三千年的青铜文化辉煌。
“天地一洪炉,造化为大冶。”在大冶,矿冶之火至今仍旧生生不息,“斧子精神”也仍然在激励着近百万大冶人民开拓创新、砥砺前行。
来源:云上大冶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