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春悲秋是少年“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作”吗?还真不是。秋冬季是各种情绪问题高发的季节,而“季节性情感障碍(SAD,季节性抑郁)”就是其中的一种。不过,科学研究发现,季节性抑郁不是与温度相关,而是与光照等自然节律有关。同时,就算是其他类型的抑郁症,也普遍存在睡眠障碍等节律紊乱问题。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上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今年我国的宣教主题为“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聚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根据最新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我国青少年的抑郁症检出率为24.6%。“抑郁症”越来越多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对于这种情绪疾病的认识却依然存在不少误区。
到底应该如何正确面对抑郁情绪和抑郁症?近日,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采访了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张斌教授,为大家释疑。
研究:光照不足的季节和地区抑郁较为高发
人们习惯把情绪低落的状态称为“抑郁”,而抑郁症则是一种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主要可表现为心情低落、兴趣不高、乏力懒动、无精打采、茶饭不思、悲观失落、自卑自责等,严重的出现失眠、消瘦、躯体不适甚至厌世、有自杀倾向和行为。
抑郁症的诱因是什么呢?张斌介绍说,虽然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并未明确,但其诱因有多种,也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之分,涵括生理、心理、社会各个方面,遗传、压力、创伤性事件等都可能诱发抑郁。
在冬季看不到阳光的阴天里,人们会容易觉得情绪低落,这是很多人都有过的体验。张斌介绍说,国际上有研究表明,在光照不足的地区,比如北欧,很容易出现季节性抑郁。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造成季节性抑郁症的病因主要是冬季阳光照射少,人体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缩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出现情绪与精神状态的紊乱。一些研究还显示,出生在不同季节的人,抑郁发生的几率会相应不同。同时,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节律性问题,突出表现为睡眠障碍——早醒、白昼情绪沉重低落。
平常心:抑郁症就是一种“慢性病”
张斌表示,对于普通人群来说,坚持运动、规律作息、健康饮食、聊天聚会、旅游阅读、听音乐等方式都可以有效缓解不良情绪,但当不良情绪发展到一定程度,影响睡眠、起居饮食,影响正常工作生活,且这种情绪持续无法自行调节缓解的时候,务必求助专业医生。抑郁症不是简单的情绪问题,生理心理的一系列变化可对个人的社会功能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就会出现厌世等倾向乃至付诸实施。
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会为患者进行全面的躯体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排除物质依赖或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症,以及进行专业的心理评估,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化验检查和心理评估的结果综合判断做出诊断。
“医学发展到今天,抑郁症虽然不是‘感冒’这样的小问题,却也并非不治之症,经过及时科学的治疗有极大的机会可以康复。”张斌说,抑郁症的治疗周期一般是3个月,巩固维持期9至12个月,期间医生会根据病情发展来调整药物剂量,以找到患者的最佳治疗剂量。也可以说,抑郁症与高血压、糖尿病类似,是一种需要控制且可以长期控制的“慢性病”。和其他的慢性病一样,抑郁症患者和周围家属、亲友都需要有良好的心态来面对,才能让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和缓解。
治疗:坚持按照医嘱服药很重要
张斌介绍,抑郁症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三大部分。轻中度的抑郁可以首选心理治疗;重度抑郁的治疗,药物控制一定是排在第一位的。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及相应受体功能改变,需通过药物来调节神经递质的正常代谢。
张斌强调,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对于控制病情十分重要,不可因为担心副作用等问题而擅自停药。实际上,目前临床使用的药物疗效明显,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安全性较高。抗抑郁的药物跟其他药物一样是通过肝肾脏代谢,只要适时进行肝肾功能监测,药物的作用情况是可控的,不需过分担心。而随意停药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并使后继治疗更加困难。
此外,临床上也会通过一些声、光、电等物理手段来进行辅助治疗。比如使用一些设备,对一些住院病人提供早晨光疗来调整节律、改善睡眠障碍。据介绍,在该院精神心理科参与的系列临床试验中,光照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对于调整抑郁患者的节律问题取得良好效果,而目前张斌团队也正在申请相关的科研项目,研究一体化的失眠和情绪干预方案,其中将对光疗的适用范围有更深入研究。
建议:患者要尽量融入社会不建议轻易休学休工
也有一些患者在确诊之后,家人会让其休学、停工,希望能够专心治疗疾病。张斌提醒,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要控制病情预防发作,必须在坚持服药的同时尽量融入社会生活,在能力范围之内保持正常的工作学习。
临床实践证明,努力融入社会生活的患者,治疗抑郁的效果会明显高于与社会脱节的患者,所以,如果患者并不处于强度特别大、确实无法承受的学习阶段或工作环境,并不建议动辄让抑郁症患者休学、停止工作等。
更多问题
扫码线上问医生
张斌
(
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对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睡眠障碍、躯体形式障碍、人格障碍、学习障碍、进食障碍等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深的造诣。特别在睡眼障碍(失眠、嗜睡、睡眠呼吸暂停、睡眼节律障碍、睡眠中异常行为等)的诊疗方面享有盛誉,主编了最新版“中国失眼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
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中国精神科医师协会委员
中国睡眠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睡眠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精神医学管理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睡眠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心理门诊:周二(上午)、周四(上午,下午)
惠侨心理门诊:周一(上午)
①-;②医院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