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演绎天工开物,传递的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3-3-26 23:38:37   点击数:
  

#典籍里的中国#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播出了《尚书》后,立刻走红,豆瓣评分9.0。在大家翘首以盼中,第二期终于与观众见面了,但出乎意料的是第二期演绎的典籍是《天工开物》。看完整期节目后,“意外”变成了“惊喜”,演绎《天工开物》实则传递了四个精神,让人格外感动和振奋。

01志存高远的奋斗精神

在古代中国,“学而优则仕”是被广大知识分子普遍认可和遵循的“铁律”,凡是稍有志向之人,都会饱读诗书、参加科考,希望仕途亨通、光宗耀祖。

三百多年前的宋应星刚开始也是如此。29岁的宋应星考取了全省第三名举人后,自己倍受鼓舞,然而接下来连续五次会试都名落孙山。这对当时还一心追求功名的他来说,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在历尽科考坎坷、深入接触社会后,他的思想便有了转变。他认识到大部分读书人只是埋头苦读圣贤书,却缺乏实际知识。吃的从何而来?穿的从何而来?与生活下息息相关的知识大家知之甚少,这也是读书人的耻辱。

于是,他毅然与科举决裂,转向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的学问,向底层劳苦群众请教,立志有所建树。

当宋应星把志向从科考转向实学后,他便开始了不懈的实践和奋斗。他走遍南北,勤耕播种,让各类人员请教,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边记录,终于完成《天工开物》这部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巨作。

我们应该应该学习宋应星志存高远的奋斗精神。一个人的成绩是靠奋斗出来的,但为何奋斗、心存何志,至关重要。

宋应星毅然放弃科考,树立起更高远的志向,他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升华,与功名进取无关,但对历史进步和人们福祉来说大有益处。

02造福人民的服务精神

“古今穿越”是《典籍里的中国》带给人们的一大震撼。在第二期节目里,除了读书人撒贝宁的穿越,宋应星和袁隆平也上演了跨越时空的“巨人握手”。

当宋应星听闻当代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曾读过《天工开物》,还最喜欢其中的《乃粒》时,他不禁热泪盈眶。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从《乃粒》开始,《珠玉》殿后,前者与民食有关,也是作者最为重视的部分。宋应星说:

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这正体现了他写此书的主导思想。他的初衷和愿望是朴素的,民以食为天,他希望天下百姓都能吃饱肚子。

因此,《乃粒》中详细介绍了水稻、小麦等谷物的种植、栽培技术,以及各种农具、机械的使用方法,为人们提供了一本全面的教科书。

再来看看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立志让“稻子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

两大”巨星“的跨时空握手是富有深意的,他们心中有着共同的梦想:让天下百姓不再挨饿。

他们身上闪耀着同样的精神:造福人民的服务精神。

造福人民、服务人民不是空喊的口号,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是始终坚守初心的无悔践行。

宋应星和袁隆平的穿越时空的“握手”,最感人之处也正是他们身上的这种精神。

03时代相传的传承精神

从宋应星到袁隆平,几百年已经过去,早已沧海苍天、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但有些东西却始终没有变,没有褪去而已更加凸显,比如让天下人衣食无忧的情怀,比如对科学精益求精的态度等等。

《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典籍”,活用“情景”,不只是向人们介绍中国的珍贵典籍,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鼓励和引导人们要做好传承,把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中国精神继承过来就、传递下去。

在节目中,蒙曼教授这样评论:

宋应星、宋应昇和涂绍煃这三个人其实就是一个创新组合,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团队是创新组合,屠呦呦女士和她的团队也是创新组合。这一个又一个组合就是一代又一代的追梦人,始终秉持着用科技造福民族、造福世界的梦想,传承着深深地刻在我们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创新基因。

传承,让中国人历经数代但仍能血脉相连、心志相通;

传承,让中国文明不断展现出新的更强的生命力。

三百年过去了,当今的我们仍然在读《天工开物》;三百年过去了,古人的愿望在当代终于都一个个得以实现。

当宋应星感受到当今中国的强大和先进时,满怀惊讶和激动地说:“太好了,天下人衣食富足,我无憾了!”让人不由感动得落泪,也愈发体会到传承历史的重任。

04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天工开物》是目前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不是古籍和文献的堆积,而是基于考察和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记述了当时工农业生产中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比如:利用浸种法育稻秧、改良养蚕术、改进炼钢术等等。

第二,在先进而又有特色的技术哲学思想指导下完成的。

”天工“是与人类行为对应的自然界的行为,而”开物“是根据人类生存的利益和规则把自然界中的种种由人类加工开发出来。

”天工开物“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人力与天力的相互配合。书里面蕴含着人必须要积极主动、敢于创新、勤奋劳动的主张和思想。重实践、轻空谈,重试验、轻考证,重实用技术、轻神仙方术的思想也较为突出。

第三,不但对生产过程进行了详细叙述,还对原料、耗材、成品率、设备构造、部件尺寸等都尽量给予了定量的描述。

对各技术过程的定量描述,是该书的一大成就,与传统的中国古籍相比,可以说是破天荒的改进和创新。

从以上可以看出,《天工开物》是一部极具创新精神的著作,作者宋应星是一位勇于开拓创新的科学家。

宋应星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地论述锌和黄铜的科学家。“粹精”中介绍中国汉代发明的水碓装置,把动力机、传动机和工作机三部分连在一起,比英国试用一个水轮带动两盘磨要早多年。“作咸”中的顿钻打井技术,比俄罗斯钻井技术早多年。

从古至今,中国便是一个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国度,科技成果曾经傲于世界。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最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始终坚持和秉持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精神。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创新精神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特质。

现在,我们再次宣传和学习《天工开物》,就是在宣扬一种创新精神。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更需要我们具有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必须敢于创新、不断创新。

读通以上”四个精神“,便更能体会到《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安排的深意,也更能领会到中国典籍里蕴藏着的巨大力量和财富。

为《天工开物》点赞,为《典籍里的中国》点赞,为那些历史的突出贡献者们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yyz/247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