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要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3-3-16 15:01:14   点击数: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https://m-mip.39.net/czk/mipso_5154120.html

物质富裕是精神富足的基础,能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条件,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人性论观点出发,在肯定满足人的客观物质需要的同时,尤为强调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重要性。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只有生存所需的物质基本条件满足了,人们才会有更多时间精力追求更高层次、更加丰富、更为多样的精神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及其精神生活的充裕和满足。如果共同富裕单纯只是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显然是片面的、狭隘的,因为人类的物质活动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追求。近代中国不仅陷入物质上的“贫”,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弱”。由于经济落后、物质生活贫困,长期受到封建制度的压迫以及西方文化的强势侵袭,近代中国人不仅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在精神上也处于依附地位。于民族危难之际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不仅是物质上的飞跃、政治上的翻身,更是实现了精神的独立和解放,从此中华民族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带领最广大人民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及生产力发展状况,提出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并采取有效举措逐步推进。明确强调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贵在提质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意味着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要求,意味着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美好生活不仅需要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只有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精神生活是否富裕,不仅要看社会所能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否充足,还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yyz/246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