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年——年)先生说过一句经典的话: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因为作家在塑造文学形象和编织故事情节的过程中,都会从外部和内部两个维度来寻找可供使用的艺术原型,目的是为了让艺术形象更饱满、更鲜活、更感人。
向外部寻找时,作家会观察自己身边的人物和事件,从它们中间筛选出具有典型性的素材进行加工,最后再用文学语言呈现出来。
《平凡的世界》向内部寻找时,作家会自然而然地审视自己,剖析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跟自己的心灵对话。在把思维转化成文字的过程中,作家会多多少少带上自己的主观情感,如果把主观情感寄托在小说主人公身上,那么,主人公的性格、气质、思想、精神等方面,肯定会带上作家的影子。
实际上,每个作家在创作长篇小说时,都会以理想化的色彩,个性化的言说方式,给小说主人公身上凝注自己的思想情怀,把自己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想法和愿望,通过主人公的所作所为表现出来。
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年——年)先生在百万字著作《平凡的世界》里,寄托的思想情怀和生命情结同样非常突出,这些感悟都是通过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的奋斗史来实现的。
路遥从宏观层面讲,任何小说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社会背景、时代意识和人文观念,从小处说,一部小说就是一个时代的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景式反映,这在现实主义小说里表现得更为明显。
《平凡的世界》恰恰是当代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改革开放之初,广大农村青年不甘心“平凡的人生”,走进城市,依靠坚韧不拔的毅力,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可歌可泣、自强不息的励志故事。
从年开始构思到年完成,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前后总共花费13年光阴,路遥若没有顽强毅力,显然无法如愿,从侧面能看出,路遥确实是一名硬汉。
《平凡的世界》剧照其实,路遥真正用在写作上的时间是最后4年,即年——年,这4年笔耕万字,更能证明路遥的硬汉性格。
前9年路遥一直在酝酿、构思和积累。因为在此时期,30岁左右的路遥对创作长篇小说没有经验,也没有信心,于是,他就在年创作了14万字的中篇《人生》来试水,被《收获》杂志发表后,一炮打响。
《人生》的成功,无疑给路遥在接下来创作《平凡的世界》给予了极大信心。
可以看出,《人生》的主人公是高加林,《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则是孙少平、孙少安,这三人身上有许多共同点,后两人无疑是前一人的进一步深化。
路遥通过分析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三人身上共同的性格特征,就完全能看出路遥所寄托的情怀。
他们的共同点体现在:
其一,都是有知识、有抱负的农村青年,不甘心像父辈那样做农民。
其二,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较高追求。
其三,思想觉悟较高,对新事物很敏感,能较快融入新时代的潮流。
其四,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勇于走出农村在外面的世界打拼,希望通过努力奋斗来改变个人命运。
《人生》三人的结局也许不是完美的,但他们走进城市,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顽强毅力和不屈性格,跟命运抗争的过程,以及他们不断追求自我人格完善的过程,足以感动一个又一个读者。这些正是这部小说带给读者的共鸣,也是路遥通过塑造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最直观的展现。
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对广大农村青年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融入这个时代潮流,活出精彩的自我,体现一种壮美的生命赞歌,正是《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所要表现的主题。
而这些主题跟时代主旋律高度吻合,也跟路遥的生活经历和生命意识高度吻合,因为路遥本身就是从底层奋斗出来的著名作家,他自带励志作用。因此,这两部小说注定不会被那些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读者所遗忘,对当代青年同样具有十分突出的励志意义。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