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抑郁症通识篇中,我们讲到,每个人一生中可能患抑郁症的概率要高于13%。
这个统计数字意味着,不论你是人生刚开始,还是人生已经走过了几十个春秋,抑郁症可能在人生的某个角落等着你……
也因此,不论你是青少年、中青年,甚至是老年人,如果你的人生中还未曾遭遇过抑郁症,你至少还有机会主动做点什么,降低它发生在你和你的亲人朋友身上的概率。
本篇将着重讲——抑郁症的预防。
我们知道,抑郁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合力促发的结果。
根据通识篇中的总结,这些因素可以概括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大的维度。
但是你知道,有的方面你可以主动做点什么,有的方面你可能做什么都用处不大。
比如生物维度,主要是指遗传和进化的作用。这个维度我们能够主动做的事情就不多,因此我们就不讨论。
心理维度,主要是认知和情绪调整。关于认知,我在上一篇治疗篇中已经讲过;关于情绪,这是下一个专题“情绪管理”中我要跟大家详解的内容,本文也不做展开。
今天,我们重点跟大家分析,我们如何从“社会维度”入手,帮你找到预防抑郁症的社会根源。你知道,只有切断根源,才能真正预防。
准确来说,在社会维度中,我们可以努力的地方包括家庭教育、童年教养、社会压力和突发性创伤性生活事件。
所以,你看得出来,我们这里说的社会,是泛指个体之外的一切外界环境。
为了让特定群体能够匹配度强地从本文受益,我将针对未成年人和成年人,这两类主体进行分类讲解。
01未成年人如何预防抑郁症?
ONE
我们先从未成年人说起。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最大的“社会”莫过于家庭。
那家庭教养与孩子抑郁症,或者将来的抑郁症发生有什么关系?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儿童早期应激与人格形成直接相关。
这句话是啥意思?
就是说,孩子早期的家庭教养方式,到底是“和谐关爱”型,还是在“暴力虐待”型,直接关系到一个孩子是否会形成“抑郁易感型人格”(当然是后者会形成抑郁型人格)。
什么是“抑郁易感型人格”?
就是简单、敏感、自尊、固执、要强、好胜、求全,习惯于克己、内疚、自责、自省、自罪……这些类型人格容易发生抑郁症。
我把它们总结成一句话:
对外攻击他人,例如易怒、要强、固执等;
对内攻击自己,例如内疚、自责、自罪等。
注意,此处这些词的含义,都是这些词内涵的过分使用。
例如,说你“敏感”,是说你“过分”敏感,草木皆兵,别人随便一句话,你一定要解读成一篇文章,一定要关乎历史、未来甚至生死……这叫做“过分”。
在心理学上,我们还把以上这些性格过分发展的情况,叫做“人格障碍”。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蒋艳华,对人格障碍与儿童期虐待的关系研究进行了综述(汉斯《心理学进展》年3月期刊):
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除生物学因素外,儿童期经历如父母养育方式、童年创伤经历、家庭环境等因素亦有重大影响,而各种形式的儿童期虐待,更是与多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儿童期虐待容易使受害者形成人格障碍、神经症、情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性问题、自杀及其他各种行为问题,对受害者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的不良影响往往持续终生。
其实,很多研究已经证明,这个人格障碍往前推一步,就是生理上的脑损伤。
什么是“脑损伤”?
长期高压的家庭暴力和虐待,会导致脑电图癫痫样改变,胼胝体区域变化,大脑中海马的密度或容积减少,使其对应激的敏感性发生改变……
把以上这些专业名词,翻译成它们的功能性表达,就是两点:
第一点:这些孩子,对负面情绪极度敏感,他们比一般孩子更容易抑郁和焦虑。进而,这些孩子学习能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而且社会交往能力较低;
第二点:这些孩子长期对负面情绪信号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