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理学精神心理学探析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0-1-11 20:02:23   点击数:
  理学精神心理学探析

李娟郭斯萍

注:本文摘自《江西社会科学》,年第9期,-页

理学精神心理学作为我国古代特有的心理学思想体系,其基本理论也包括人贵论的思想,其关于人贵论思想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人的道德性上。

人贵论是理学精神心理学之思想源头,而道德说突显理学精神心理学之内在逻辑。理学精神心理学的全部理论都是人的发展理论,而研究理学精神心理学时,只有以道德为依据才能真正找到精神心理学的精华和核心。

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对本体的思维方式,首先将存在视为客观实有,然后去探究这客观实有的真实。在科学研究中则表现为一定要把研究物对象化、客观化,非此就无法进行研究。在研究自然、物理现象时使用这样的视角当然无可厚非,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在研究人类自身、研究自己时,西方心理学也将它物化、对象化,“只重视对人的工具理性式的生存状态的探究”,只看到了人的生物心理,而忽视了人的精神心理,完全抹杀了人的心理现象的特殊性。

与西方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不同,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视角是自本体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可能不适合于研究与人对立的自然现象,可是却是心理学研究不可或缺的角度。“所谓自本体的思维方式,是认为认知对象与认知主体无法分开,强调本体的自我呈现。”表现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则是“关心人作为价值理性的生存状态的探究”。

翻看我国古代的典籍,我们就可以发现,古代思想家在研究人的时候莫不是在把人区别于动物、植物等等世界万物的前提之下,他们承认人的特殊性,承认人之所以为人是有着他极为独特的原因。他们对于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的价值、精神本体上。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中西方思想家对于人的不同看法。我们无法评判到底哪一种思维方式更好,就像文化一样,思维方式也无所谓优劣,而是各有长短。

可是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理论中,不难看出,对本体思维导致的人兽不分已经成为西方主流心理学的主要弊病之一。现代心理学要想发展,要想真正成为研究人的科学就必须解决这一问题。

如果说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还是以人的低级需要,以人与动物的连续性为起点的话,那么超个人心理学家在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上就显得更为坚决。他们认为人能够超越自我,超越自身的需要,实现精神心理的发展,使之达到与世界同一的精神层次,这种能力就是人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因。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能力不是从生物性发展而来的,而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特征,它会随着人的心理发展自然产生。我们知道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是人不仅仅有与动物同质的感知,而且还有在感知基础上的习染的能力。

通过感知--习染过程,个人就会自发地对自己的心理内容产生某种形式的构建。通过构建,个人拥有了独特的精神心理,精神心理包含着很多非物质、非生物的内容。这时候的个人行为也许就不仅仅是生物心理的外在反应,不再是对物质欲望的简单满足,而是具有很多精神心理的成分,有了更多的精神需要。物质的满足与幸福感并非永远正相关。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瑟里格曼表示,这个规则能被归纳成:“快乐-参与-意图-幸福”。可见,幸福事实上是个人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主观判断,这一积极的判断能使个人拥有相对稳定的积极的精神心理状态,又或者说正是个人相对稳定的积极的精神心理状态使得他能对自己当前所处环境有一个积极的判断,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超个人心理学理论中,人和动物已经有了最为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心理,并且有精神发展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和心理成分是动物和其他任何东西都不具有的。

与超个人心理学家一样,我国古代思想家也认为人与动物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非但如此,他们还认为世界万物都无法与人相提并论,人是最为宝贵、最为灵秀的。被奉为儒学经典的《周易》就明确将人与天、地放在一起,并称为三才。那么在他们的思想中,是什么导致人具有这么崇高的地位?而且人与动物的区别又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在我国哲学发展史上,理学有一个鲜明特色,就是特别强调精神心理,把精神心理提得很高,认为精神心理高于生物心理,是心理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归宿。心理学是以人的心理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把人放在万物之中最高贵的地位进行考察,这不仅是重视人的自身价值与尊严的体现,而且是建立心理学的首要前提。理学精神心理学作为我国古代特有的心理学思想体系,其基本理论也包括人贵论的思想。

一、人贵论:理学精神心理学之思想源头

这一原则也是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文化有一个传统,那就是认为天地之间人为贵。我国古代思想家在学派主张上虽有所不同,但在肯定人为贵方面却是相同的。

如《尚书》提出#“天地,孕育万物;人则为万物之长。”老子的“四大”说,即天地之间“天大、地大、道大、人大”。《孝经》认为#“天地之间,以人最为尊贵。”医书《内经》说道#“天地之间,有无数的物种,只有人最尊贵,没有哪一物种能尊贵过人的。”直至清代的王夫之指出“世间万物,人最尊贵。”等等。

在阐述人为什么贵时,我国古代思想家主要有三种理学精神心理学探析。观点:精气说、智力说和道德说。精气说:精气说以宋代的周敦颐为代表。他继承和发挥了《易传》的思想,颇为完备地阐述了在宇宙万物的生成中,人得其秀而最灵的观点。“世间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只有人,得到了最精纯的精气,而为万物中最具灵性的物种。”

东汉的桓谭直接从人的获得性上予以肯定,他说:“人拥有天地提供的躯体,获得了精纯的精气,因而是所有生命物质中最有灵气的。”

理学家陆九渊的见解与《礼记》相似:“人生在天地之间,调和了阴阳,拥有最为精纯的精气,难道还有比这更为尊贵的吗?”禀受阴阳二气均衡与不均衡,是古代思想家形成论中判别人与万物区别的标志。陆九渊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人是禀受了阴阳二气之中和,获得了五行之中最优良的方面,所以是最为天下贵的。

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宇宙万物生成的程序概括起来就是#由无穷无尽的无极而大极,太极动静而生阴阳,阴变阳合而生五行,五行的错综变化生出万物,人得阴阳五行中最优秀的成分,所以既灵且贵。

从万物始生中,那种认为人得气而不同于其他的物类,由此认定人贵于万物的观点,恐怕是没有什么根据的。但是,不可否认,这一思想开创了人为贵理论的先河,为后世思想家对人为贵的探讨打下了基础,并且对于以人贵论为基础的精神心理学的出现具有重大意义。

智力说:智力说是指人的智力高于一切动物,所以人是最为聪明高贵的。这是很具有现代心理学特点的一种主张,这一主张主要是从人的生物心理的角度论述了人与动物的不同。

许多思想家如荀子、王充、刘禹锡、王夫之等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人为贵是由于其智力高于动物的见解,如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并不是因为他手脚分工,而且身上又没有毛,而是因为他有思维的力。

动物虽然也有父子,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父子的感情,有雌雄,但是却没有男女的区别。而人则不一样了,那全是因为人有维。”在种种智慧说的论述中,又以王夫之的观点最有代表性。

王夫之认为人与禽兽的智力差别在于"禽兽仅仅依靠先天获得的本能来认识和适应外界,人则在先天获得性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和锻炼,其智力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为什么禽兽只能停留在本能上而不能发展,人却可以在先天获得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其中已隐含了人与禽兽在先天获得的基质上就有差异,按现代的话说就是遗传素质上的不同。

认识到这点很重要,不然我们难以说明为什么禽兽经过后天学习、训练却不能达到人的智力水平。其次,强调人的智力是经过后天努力和锻炼而形成的,也十分重要,它既可以避免生知论,而且又指明了不经过努力锻炼,仅靠先天获得。

道德说: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伦理道德,以道德作为人与禽兽的区别来论证人之为贵便成为人贵论学说中的主流。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用于约束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行为的一种规范,是人的精神心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的心理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道德的角度来论述人与动物的不同,其实已经具有探索人的精神心理的积极意义。

荀子关于“水火(有气但是没有生命)#草木(有气有生命但是没有知觉)#动物(有气有生命有知觉但没有仁义道德)#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又有道德)”这段具有进化论阶梯色彩的叙述,论证了人是生命发展的最高阶段且包涵了其他各阶段的特征,所以是最为贵的。南宋朱熹从理一分殊出发,和荀子一样,也比较了物类演化的各个阶梯的特征,最后也以道德之性作为人高于物类的标志。

他说:“世间万物,有血有肉有知觉的是人和兽;无血无肉无知觉但有生命的是草木;草木枯萎了就成了枯槁。这些生物虽然都是天地化育而成,都具有天理流行,但是毕竟形式不同,在这些生物中就只有人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的道德之性,至于草木枯槁,连知觉都不曾有,就更谈不上有道德行了,因此,人是最宝贵的。”

宋明之后,提倡天理良知的宋学占了统治地位,以道德作为人为贵的主张相当普遍。心学传人陈白沙说得更为直接:“人除了懂礼知耻,便就是一包脓血和一身的骨头,没有什么可宝贵的。”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在这方面的共识,使得他们在探讨人的心理活动时,没有出现人兽不分的现象,一直都是将人放在人的位置来考量,这是我国心理学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二、道德说:理学精神心理学之内在逻辑

现代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生物心理,而精神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人的精神心理。对于人类而言,他的生物心理过程与动物无异,如两者都有同样的感知性,因此,在研究中如果以此为研究对象就无法真正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出现人兽类比的现象不足为奇。

而精神心理学研究的是人所特有的精神心理,这一心理是动物无法具备的,无论通过怎样的学习、教化,因为遗传的规定性,动物的心理都只能停留在生物心理阶段。因此,在精神心理学的理论中,人与动物便具有本质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人的精神心理上。

我们知道,心理是一个整体,包括心理内容和心理机制两部分。长期以来,科学主义心理学抛弃心理的内容,片面地以心理机制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为地割断了两者的天然的血肉联系。其实,心理机制的形成固然有一定的生物原因、生物基础,但是从理学精神心理的角度来看,它更是个人精神发展与构建的结果。

正是个人根据心理内容对自我的心理进行各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构建,才形成了个人独特的精神心理机制。心理内容无疑对个人的心理机制以及个人的心理产生了深刻、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对心理内容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理学精神心理学家正是从心理内容的角度具体论述了人与动物的巨大差异。作为精神心理的心理内容带有了明确的价值取向,是明显区别于生物心理的重要特点。这种价值取向精神心理学家认为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具有利他性质和“公我”特征,具体来说就是道德。

理学精神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说:“伦理道德就是人心,而这样的人心决定了人之所以为人,决定了人不同于草木禽兽。”理学家不但将道德这一心理内容作为人所以异于动物的最突出特征,而且为了更进一步强调这一特征的存在,积极主张,人生而就具有道德意识的萌芽。这一萌芽就是道心。

在精神心理学的理论中,道心是天理在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其表现就是天地化生万物的德行。故而,理学家认定,人生来就和动物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道德性上。

因此,为了进一步拉大与动物的差距,进一步将人的独特性体现出来,将这一仅仅是萌芽状态的德行稳固、发展下来,理学家进行了深入而深刻的研究和探讨。其理论目的就是挖掘人在道德性上的潜能,使人朝着人的方向发展,真正成为一个独特而宝贵的“人”。

理学家将目光集中在人的价值理性上,他们极其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所有的理论都是围绕着人的道德发展展开的。道德成为精神心理学的内在线索,研究精神心理学必须以道德为依据,非此,就无法找到精神心理学的精髓、核心。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一直强调,精神心理学就是心的心理学,心和脑一样是一个心理器官,也论述了心的心理学是研究与特定文化相结合的人的高级心理过程,这一心理过程表现出明确的价值取向。但是由于与精神发生了联系并且对“心”没有做更进一步的说明,因此人们对于心的概念、心的内涵也许还有点混沌不明,模糊不辨,带了一点神秘色彩。

在这里,经过论述,我们首先可以明确,在精神心理学的理论中,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其实就是伦理道德的取向,是人之所以为人,体现人的价值的社会化的取向。

因此,不难断定,心的内容或说心理过程的主宰其实就是伦理道德,“心”这一概念并不是说真的有一个现实的生理器官与其对应,在精神心理学的理论中,它更多地指的是一个抽象的心理器官,是人的心理世界的伦理道德领域的统称,是人的行为的实际主宰,“道心”其实就是“伦理之心”。

既然说,道德是理学精神心理学理论的内在线索,那么,理学精神心理学是如何用道德将自己那么庞大、繁杂的理论串联起来的呢?

三、理学精神心理学的道德架构

我们知道,理学精神心理学







































白癜风治疗的较有效医院
北京都有哪些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yyz/19536.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