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个比喻不太恰当,
那来个稍微能帮助理解精神分析的:
佛教里的因果、业力,
精神分析里的童年经历、亲子关系。
举个例子,小明的故事:
小明在很多企业工作过,但是每次他离开这家企业的原因都是跟老板吵架。
小明的表现很奇怪,跟老板吵架的原因不为别的,都是为了员工的利益或者是为了公平,然后去和老板对峙。
小明当时表现出了很强的攻击性,违背了公司里的层级关系和原则,于是离职。
小明的童年经历:
小时候的小明个子很小,常常打不过别人。
后来小明想:如果要在这群小朋友中有点地位的话,我必须拿出勇气来,可是打不过他们怎么办呢?我就用情绪、用愤怒,用表现出不要命的样子来。
然后小明发现这一招很灵,当他拿出一副不要命的样子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就害怕了。
有句话说:「一旋横、二旋愣、三旋大家不要命」,就是说当你不要命的话,人家就会怕你了。
于是小明就靠着这么一股愤怒和不要命,在他小时候的环境里站住了脚,并且有了一定的地位。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的感触是这样的:
小明在公司里愿意打抱不平,其实是因为在公司当下的那个环境里,让小明感受到了像小时候因为自己弱小而被欺负、受委屈的感觉,所以为了保护自己,就必须站起来反抗。
于是小明在公司里面对上司,好像自己处于一个弱者的位置,那么必须让自己变强大,于是就表现出了小时候的那股愤怒和不要命的架势来。
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是这么分析的:
小明对公司领导的攻击,实际上是跟自己父亲的关系在后来生活中间的翻版。
对跟领导和权威的这种关系,我们用两种方式接近他们:一种是跟他们亲近,比如阿谀奉承,拍马屁等等;
另外一种就是用攻击的方式亲近他们,而且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看,这个可能就是自己和父亲关系的翻版。
有这样一个调查,问听课的几十个人:现在要把你送到一个荒岛上面去呆20年,你只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你一个人去,另一个选择就是带着你的仇人去,你会选择哪一个。
通常的情况下,80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愿意一个人去,其他的人都会选择带一个仇人去,这就是精神分析的定律。
哪怕有一个坏的关系都比没有关系要好。有学员说,鲁迅曾经说过,做一件事情,有人反对是让人振奋的,有人赞扬也会推动你继续做,就怕没有反应。
鲁迅说的有人攻击,用心理学的术语表达就是有客体的回应。
我们在被攻击的时候,会感到比较高兴。就比如说小明攻击领导,这实际上也是让领导高兴的一种方式,从潜意识层面来说这个也叫拍马屁。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精神分析?什么又是潜意识?▼▼▼精神分析的一小段历史:
精神分析学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发展初期比较有影响的学派之一,由奥地利的一名精神病医生佛洛依德建立的。
佛洛依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存在于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中。
意识是能够觉察得到的心理活动,潜意识包含人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以后被压抑的人的欲望。这种欲望因为社会行为规范不允许满足,而被压抑到内心深处,意识不能将其唤起。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中间心理状态,是那些此时此刻虽然意识不到,但是在集中注意、认真回忆、不断搜索的情况下,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
图中完全暴露在水面之上的部分是意识部分,
浅浅的能大约看到的部分是前意识部分,
前意识以下深埋水底的部分就是潜意识部分。
与此对应的人格则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
本我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它遵循享乐原则,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
自我是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它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同时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它一方面调节着本我,一方面又受制于超我。
超我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它遵循道德原则,它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比如说,我想吃芝士蛋糕,这是我潜意识里想的,是遵循快乐原则的我的本我在发挥作用,因为我吃到芝士蛋糕我就感到快乐。
然后我的自我开始工作:尽量在现实允许的情况下满足我潜意识(本我)的这一要求,那么我可以去蛋糕店买一块芝士蛋糕,我可以自己动手做等等。
但是我不能去偷去抢,因为遵循道德原则的超我不允许,自我就是在本我(想吃蛋糕)和超我(要道德)之间协调关系维持平衡。
内容节选自曾奇峰精神分析课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百度百科和暖瓶少女灵活的小脑瓜。
是不是有种意犹未尽若有所思、
好像明白点什么但是又好像不太明白的赶脚?
别着急,我们慢慢来。
生活中发生的一切,
精神分析都帮助你找到答案。
它就是这么神奇、有趣、又别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