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指出,到年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全覆盖,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到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因可以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方便患者就医,医院诊疗压力,促进医患资源均衡配置,被誉为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灵丹妙药”。
在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试点工作的城市,大多数在《意见》中被提及的“重点人群”都已被纳入成为了工作对象。唯独“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对签约家庭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依现有家庭医生队伍的实力,要开展针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签约式服务几乎是不可能。要实现《意见》给出的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医生太少和工作量大是精神疾病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难以开展的真正原因目前,我国有17.5%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病率为1%。而我国的精神科医生才不到2万名,精神科医生严重不足,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在人手有限的情况下,精神科医生还需负责日常门诊,完成上级分派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有限的精力根本无力为签约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其次,工作量大也是使精神科医生无暇顾及精神疾病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精神疾病的治疗主要通过交谈、倾听,一般一个病人诊疗的时间为10-15分钟,是其他疾病诊疗时间的2-3倍。而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又要求家庭医生(需加注精神科)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定期走访、并实时调整用药方案。这些让原本就超负荷工作的医生,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推动精神疾病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的开展。
守护以信息化手段推动精神疾病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的开展面对精神疾病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难以开展的现状,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联合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以“互联网+精神卫生“为切入点,开发了全国首个精神卫生云服务平台——守护APP,以信息化手段,推动精神疾病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的开展。
(一)守护平台支持全科医生加注精神科,提高医生的管理水平
守护平台支持全科医生加注精神科。首先,基层的精神科医生(含经过转岗培训的精神科医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如遇到不能解决的难题,可直接向守护云端的专家发起咨询,云端的专家将会给出详细具体的解决方案,手把手地指导基层精神科医生进行诊疗。
此外,守护还有供终端基层精神科医生使用的英国医学杂志出版集团(BMJ)的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BP)。该系统是基于BMJ著名的临床证据数据库(BMJClinicalEvidence)的数据来源,整合了来自全球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证据、最佳指南及专家意见,由国际专家和编辑团队编写而成,通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并根据最新证据不断更新。它可帮助基层医生基于症状建立诊断假设,并解释、分析症状和检查结果,在帮助基层医生充分判断患者病情,提高诊疗水平的同时避免误诊、漏诊。BP系统的支持下,基层精神科医生的管理质量有了保证,这让短期内增加大量的精神科医生成为可能。
(二)高效、便捷、及时,让一个医生可以同时分管更多病人
精神疾病治疗过程所耗费的精力远大于普通常见病多发病。对此,守护平台通过搭建医生与监护人间实时、动态的沟通方式及其独有的三大提醒功能,不仅将医生从繁重的定期随访工作中解脱出来,还让他们随时可以掌握患者的病情。由此,守护平台作为一个信息化管理工具,颠覆了传统的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随访的工作模式,大大减轻工作量,不仅提高了精神科医生的工作效率,还可以让一个医生可以同时分管更多病人,从某种程度上解决精神科医生太少的难题。
守护平台在提高基层精神医生诊疗水平,实现“把精神疾病解决在老百姓家门口“这一目标的同时,也推动了精神疾病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的真正落地。目前,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已在全国多个省市通过守护平台,帮助政府推进了精神疾病的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又通过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与地方政府一起大力发展基础医疗,形成一个遍布全国的基础医疗服务网络。我们坚信,只要以此服务网络为基础,守护将帮助国家推动精神疾病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长足、有效的发展,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全覆盖,为实现“健康中国“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