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不仅仅是一场天灾那么简单。在这部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善恶,战争的残酷,还有个人在历史洪流中无奈的抉择,加上精神世界的崩塌,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纵观历史,天灾往往因人祸而起。很多人只知道河南年发生了旱灾,导致了一场大饥荒,这背后的种种却几乎无人问津。电影展开了一幅全景式的画卷,国民党政府,军队,日军,灾民,甚至外国记者都涉及其中,力图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还原这段历史。
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当家,本来他家里储存了很多粮食,在灾荒年代是不愁吃喝的。但是饿急了的土匪冲进了村子之后,他的命运就从此改变了。就算儿子被杀,家乡待不下去了,但大户终究是大户,他安慰家人,我们有这么多粮食,是去避灾的,不是逃荒的。
于是镜头里开始出现浩浩荡荡的灾民队伍。路上遇到的日军轰炸,粮食吃完还有城门封门等事件,让观众能够深切地体会到,这不是一场天灾那么简单。东家的这条线是主线,粮食丢了之后,他发现自己跟其他灾民也没有区别了。那最后的自尊心也在这场灾难中消亡了。而之后的家破人亡,更是让这个中年人一夜之间老了不少。他看着身边的人病死的病死,饿死的饿死,终于感受到了个人的微不足道。他会赚钱会守财,在这乱世之中却毫无作用。在女儿决定去卖身换粮食之后,他的精神世界最后的支撑终于崩塌。这,已经不是他所熟识的世界了。
除了这条线,其他支线的情节也继承了精神溃灭的主题。如刚刚上任的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他接手了这个烂摊子之后四处奔走,只为多为河南要一些救济粮。但是,政府,军队的重重阻挠之下,最终还是几乎成为一个悲情角色。他深信为官之道在为民,却不想自己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了。尤其是他去见蒋介石那一场戏,让人唏嘘不已。
还有老马这个有些讨喜的反面角色,本来是一个厨子,却在阴差阳错之下成为了战区临时法庭的庭长。尝到权力滋味的他,已经脱离了封建老百姓意识,一心只为利益二字。因此他被日军俘虏之后才能够卑躬屈膝,还劝同胞不要反抗。这个角色的转变不仅不会让人产生愤怒情绪,相反还有些令人同情。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环境,才造就了这些改变历史的小人物。
除此之外,电影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是安西满,一个是白修德。安西满在精神溃灭的世界里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信仰,令人敬佩且感动。而他之所以能够升华,则在他超度别人的同时,对自己的信仰也产生了动摇。而白修德却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去看中国的这场灾难,他的存在更像是一种讽刺:一个外国人为了揭露真相而四处奔波,而我们自己人却拼命想要掩盖。这个天灾人祸并行的大时代,似乎没有人能逃脱它的制裁。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用心也非常庞大的反映一个时代的电影。它力图从各个阶级各个角度向我们展现这场灾难的全貌。镜头没有刻意地表现太多褒贬的态度,却不禁让人动容,让人反思。而在我看来,它代表着一次精神危机而不是自然灾难。人们所固守的观念,意识,世界观甚至是信仰,一并崩塌。所以,一次灾难才能够成就一个史诗般的故事。
有态度的文字
鍝噷鐨勫尰闄㈡不鐧界櫆椋庡ソ鐧界櫆椋庤兘澶熸不濂界殑鍔炴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