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1-8-2 11:21:50 点击数: 次
Dr.刘是我大学室友的爱人,并不是我花钱请的心理医生,我还没那么有钱。因为两家比较熟,加上Dr.医院精神科的主治医师,专业过硬,所以有什么困扰,我们宿舍几个姐妹都喜欢跟他聊一聊。今天本来是聊孩子的,不知怎么转到我自己身上来了。Dr.刘很敏锐地指出我生活得太紧了。他说,心理学上讲的完美的生活应当是心灵平静有安全感的,他说我这么努力地学习以至于可能会忽略孩子和家人,是需要重新审视的,尤其是人过了四十岁以后。对于他说的严重性以及年龄划界,说实话,我是有点不屑的,但再狂妄,也应该尊重专业意见不是吗。而且,工作和家庭的平衡,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对一名全职妈妈而言。如果想工作做得好又把家庭照顾好,这道题目有解吗?我曾专门问过女儿,晚饭后我们一起聊会儿天好不好?可能太刻意了,女儿当时就把脑袋摇得像拨浪鼓拒绝了我。她是个心高气傲的孩子我知道,但是她每晚也会主动跑来蹭在我旁边或者搂着我的脖子,跟我说一些她遇到的事或者有什么计划。但是专门拿出一段时间来聊天或者干什么,确实做作的痕迹有点重,我也觉得略尴尬。但我又不是一个爱看电视或玩其他娱乐活动的人,与其做那些,我可能更愿意选择看会儿专业书。虽然周围的人都认为我有多么热爱法律,但我始终认为这么勤奋主要是因为看透了自己专业不扎实导致工作能力不足,所以希望勤能补拙。书是只要一看进去,就很难出来的。当我的孩子需要我的时候,我能及时和心甘情愿地从书里出来,给他们高质量的陪伴吗?而且,哪有那么多时间让我既干这个又干那个呢?Dr.刘说,追求是无止境的,永远没有最好。是啊,可我总觉得自己现在连基本的专业技能都不行。或许我对自己有超出正常标准的要求,这跟我上学时的经历有关。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的作文在全省获奖,我爸说,如果能在全国获奖就好了,出乎意外,四年级我就在全国拿了个一等奖。后来高考,我有点发挥失常,但也考了全市第五,不敢报北大,爸妈说,考的分高不高低不低,到了北京才知道,我的分数比当年的北京文科状元还高。进入怀柔法院,我爸又说,努力去中院或高院......永远都有更高的标准在前头,永远都感到压力很大,而且我已经不自觉地把这种压力内化成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了。但内心深处,我对此又是很抵触的。很多时候,我分不出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压力还是内心真正的喜好,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生活得并不开心。此刻,我很羡慕笛卡尔,在没有任何生活压力的情况下,他清晰地看到和自由地选择了自己最钟爱的科学事业。曾经,我也那么喜欢数学和物理,是那种睡着觉可能突然坐起来因为想到了一个难题的解决办法的喜欢,可是我没有坚持学下去。我到现在是不是都活在稀里糊涂里?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喜欢才是唯一出路和努力的理由吗?稻盛和夫老先生为了挽救企业废寝忘食工作的时候想那么多了吗?想没想这是不是他喜欢的事业呢?现实生活可能没有那么单纯,不会一是一、二是二分得那么清楚。所以,要怎么权衡呢?我的脑子是想不出来了,我的心会告诉我答案吗?最后,很感谢身边有一位诚心相待且不收费的心理医生朋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