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精神压力的抵抗力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No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0-1-3 17:33:22   点击数:
  

第二节对精神压力的抵抗力

——生活压力重重何以巍然不动

上一节,谈到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这一节,要讨论对精神压力的抵抗力和耐受性。下面我们来深入分析一下“压力”、“抵抗力”、“耐受性”等概念的内涵以及它们与“适应性”的区别。

一、压力

在人的一生中,几乎时时刻刻都有可能遇到种种困境:心理冲突、生活变故、人际矛盾等等。面对这些事件,可以通过已有的适应能力予以克服,所以并不觉得遭受了“精神刺激”。但是,有些事件对人的精神生活有强大的破坏性,或者说具有创伤性质,如自然灾害(洪水、地震、火灾等),社会大动荡(战争、巨大的政治动荡等),意外事件(车祸等),严重生理性伤害(重病、致残、毁容等)以及社会心理事件(离婚、破产、失业等)。这些事件造成的压力已超出人们通常的适应能力,当人们面临这类事件时,倍觉困难,若不超出通常适应能力,调动最大潜在能力便无法应对。人们对这类打击的体验,就构成日常所谓的“精神刺激”,心理学中把上述种种突发事件称为压力。

压力有现实性压力,即已经被意识到和正在经历着的,叫现实压力;另一种叫潜在压力,即尚未完全成为现实,但却随时可以发生并被预感到的压力。所谓“福兮祸之所依”,“乐极生悲”中的“祸”与“悲”都属潜在的压力。这类压力,不能直接观察到和感受到,只能通过辨证思维进行推理才能预想到。

人一生中只要遭受到创伤性的生活事件,无不付出极大代价,既便应对过关,也要深深留下痛苦经验。

年,霍姆斯(Holmes)和雷(Rahe)编了一套生活事件量表,虽然对此量表尚有种种不同看法,但表中所列事件却有参考价值。该表中列出的带有创伤性或突发性的事件,可视为造成压力的生活事件。

二、抵抗力、耐受性

抵抗力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抵抗力低的人,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这种抵抗力和人的生活经验、固有的性格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先天神经系统的素质有关。

耐受性是指承受长期、慢性压力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类精神刺激,长期反复地在生活中出现,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这种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折磨一个人整整一生,也可以使一个人痛苦很久。有的人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刺激当作直面生活、与现实做斗争的乐趣,当作自己是一个强者的象征。他们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成绩。我们把长期承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称为耐受性。它同样和和人的生活经验、固有的性格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先天神经系统的素质有关。

总之,造成压力的可以是高强度的重大打击,也可以是长期的、慢性的、强度不太大,但又长期无法摆脱的烦心之事。一次性高强度压力和日常慢性压力,都是人生中的难题。如果说,一次性高强度压力的发生频度不会太高,那么,慢性的日常困扰,则是种类极为繁多,随时可遇,诸如贫富、婚姻家庭不和,居住拥挤,都市噪音,工作与学习压力,慢性病,生活寂寞,人际关系障碍,长期性压抑等等。人们应对或解脱这类日常困扰,同样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因为这种日常困扰具有长期性和难以自主的特点。面对这类压力,人们的耐受力将会经受考验。耐受力崩溃,同样可以导致严重身心障碍。通常见到的神经衰弱、疲劳综合症、厌学症等等,都与这类压力有关。到底生活中有多少种压力,各种压力强度如何,目前尚难完全确定。

由以上说明可以看出,前面讲的“适应性”或“适应能力”与这里所说的“抵抗力”、“耐受性”是有所不同的:

1、它们虽然都是对外在刺激的应对,但是,“适应”是对新事物由不习惯到习惯的渐变过程;“抵抗力”是对重大事件的应对能力,“耐受力”是对长期无法摆脱的苦恼事件的承受能力。2、需要适应的各种新事物,也使人感到“压力”,但这种“压力”的强度,绝对不使任何人感到无法承受;而“抵抗力”、“耐受性”所面对的压力,一般都要超过日常的承受力。3、就面对的任务和后果来说,也有较大差异。适应的任务是使人生活的更好,如若适应不良,最多是感到不愉快、不方便,不对心思,生活的别扭等等;但抵抗力和耐受力面对的任务是力争不崩溃,如若崩溃,便必然造成严重心身后果。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到,人对压力的抵抗力和耐受性是必不可少的。迄今的大量研究证明,对压力的抵抗力和耐受性一旦崩溃,不单会造成许多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如各种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还会导致所谓心身疾病,最常见的如高血压、溃疡病、非依赖性糖尿病等等。为此,学习和掌握解脱压力的方法,对于讲求心理卫生、保护心身健康是十分必要的。

大量生活事件造成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好在人们都有抵抗和化解这些压力的本事,不然,后果将是严重的。

三、压力出现到破坏健康

从压力出现到产生身体、心理、社会行为障碍,这期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

为什么人对生物的、精神的和社会的三种压力可以发生响应,换句话说人为什么对这三种刺激可以产生反映,从人性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看,是因为在人的本质中包含有三种基本属性,这类似物理学中的共振或共鸣原理,人性自身有这三类“固有频率”,所以对这三种刺激,可以发生“共鸣”,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因为人的本质中有内因,有响应这三种刺激或压力的内在根据。

三类相互联系的三种中介因素是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生物免疫功能系统。认知系统的中介作用,分为两类,一为正确的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认知可以降解压力的强度,二为错误的非科学的认知可以膨胀压力的强度;社会支持系统的中介功能也有两个方面,一为人际关系和谐,好朋友多,彼此能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样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降解压力的强度,二为社会支持系统不良,则可以膨胀压力的强度;生物免疫系统的中介功能同样有两种作用,一、免疫功能强,可以积极地抵制或平衡由压力造成的不正常的躯体变化,使得压力不向躯体化方面发展,二、免疫功能低下,压力便很容易以躯体化的形式表现为心身障碍。

从上述过程来看,所谓外在压力的强度,只是一个相对值,它是依照个体中介系统的强弱而变化的。

三个中介因素,实际上就是组成抵抗力和耐受性的三种要素。也就是说,抵抗力和耐受性的强弱,是由认知化解、社会支持和生物免疫等三个系统的强弱决定的。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不断强化这三个系统的功能,我们便可以全面提高自己的抵抗力和耐受性。

四、提高抵抗力和耐受性的核心因素

下面,我们先从三个中介因素中选出认知化解因素,在心理学范围内,做一些具体说明。人格与心身疾病之间有相关性,这一点,在陈仲庚的《变态心理学》中有详尽的论述。

人格特征与心身疾病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而人格特征与适应能力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某些人格特征可以降低人对压力的抵抗和耐受性,从而造成心身疾病。

所谓的人格特征,不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偶然表现,而是经常性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心理与行为倾向。

一个人形成某种人格特征,虽然有其先天和遗传素质作为生物学基础,但后天社会环境和教育因素却是关键条件。人在个体成长过程中,随着生活实践不断丰富接受教育不断深入,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渐渐相对稳定,以及认知水平不断改变,最终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念。人生价值观念作为人格心理特征的核心,对人的心理倾向以及各种行为,经常起着关键的制约作用或决定作用。为此,人格特征实际上是在先天遗传素质、后天环境和个体认知水平等三种因素制约下形成的。比如好高骛远、争强好胜、追求尽善尽美、敌意、依赖、自我惩罚等人格特征,都包含有自身的先天遗传因素、环境教育因素和个人认知因素在内。

人格心理特征,除了它的核心部分,还有多年生活实践与学习所形成的个人经验系统;另外,还有多年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个人反应模式,即对刺激所表现出的个体性的反应方式,如暴躁、理性化、内向性等等。

人格特征包含的因素很多,其中与抵抗压力和耐受压力有关的因素大致有四方面。

(一)反应方式

人的反应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感性反应,即情感用事。不论事情大小,只要一出现,先动情绪;

2、理性反应,即遇事先看“是什么”,在问问“为什么”;

3、悟性,即比较超脱地对待事情。

人在一生中,不同年龄阶段上,反应方式有差别。儿童少年时期,大都以感性反应为主,这就是所谓的“小孩子不懂事”。青、中年人大多数以理性反应为主,即通情达理。老年人则往往以较为超脱的态度对待生活。显然,对事件的不同反应和态度,会直接影响情绪,而情绪又会影响健康。这些,都是讲人的反应方式对精神生活的影响。另外,人对刺激的反应方式,也会影响,甚至决定着人对压力的抵抗力和耐受性品质。

(二)挫折的思维归因倾向性

这种倾向性是自幼形成的,它和家庭与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生存条件有关。形成个性倾向后,可以长期伴随着人的思维过程。

任何人在遇到麻烦、遭受挫折或失败时,总会去寻找原因。这时,不同人便表现出不同的归因倾向。归因倾向,可以分为三类。

1、总是把失败和挫折的原因归为外在因素,认为问题全部是由客观原因或他人造成的;

2、恰恰相反,他们把责任全部揽在自己身上,认为一切不良后果,都是自己的过失造成的;这两类归因倾向,都是片面的;

3、第三类人是超越自己与他人,客观而真实地去分析原因。

很显然,第一种人绝不会因挫折而自责,他们不会体验到失败感。但是,由于毫无自我审视能力,他们必然怨天怨地,愤愤然不可终日,愤怒、埋怨是他们经常体验着的情绪;第二类人则相反,他们面对各种失败挫折,只能是自卑、自责,情绪必然极度焦虑、抑郁。现实告诉我们,这两类人心理都不可能健康,他们对精神刺激的抵抗力和耐受性会很低。前者永远不会焕发责任感和激发内在的动力,失败不会成为他们的“成功之母”。他们永远不会努力学会生活,为此,生活中的失败也会经常伴随他们。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是他们的特点,他们只能在这类自我折磨中不断损害心身健康。第二类人就更加痛苦,生活中一遇到精神刺激,必然引发自责、自卑,总是浸泡在悲观、抑郁情绪中,心身健康也便无法获得保证。第三类人与上述两类人不同,他们能正视现实,正视自己,能做到知彼知己,所以,应对能力很强,既能抵抗很强的压力,也能持久地耐受各种压力,是生活的强者。

对问题的归因虽然表现为思维倾向,但它却是一个人的信念和人生哲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如果一个人相信运气或命运,相信宿命论,相信人不能把握命运,他就是第一类人。相反,如果一个人不相信生活的主导者永远是外在力量,只相信自己是办成任何事的唯一条件,那他就是第二类人。如果一个人相信唯物辩证法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那他就是第三种人,因为他们既认定客观的必然性,尊重客观条件,又相信人有主观能动性,相信做任何事情,成功与失败既有个人责任,也有客观条件。这三种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各不相同;第一种人愤愤不平;第二种人惶惶不安;第三种则是心平气和。

(三)影响应激能力的第四种个性因素是人的认知和理解特点

认知和理解,对应激反应有极重要的作用。许多心理学家,把人的认知和理解称为“应激的中介者”。

认知和理解对应激能力的影响,大致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客观刺激强度的分析和对自我抗压能力的估计;第二方面是对刺激物性质的理解。

认知过程对应激的影响是经常可见的。比如,当某种生活事件发生时(如人际关系的冲突),承受该事件的人,首先是分析对方,通过分析,可以断定对方会给自己造成怎样的伤害,弄清对方的真实态度或目的等等;随后便是自我分析,确定自己的承受能力和对抗能力等等。经过分析之后,将双方的情况进行对比和综合,最后形成对自己比较有利或者基本不损害自身健康的决策。

人们对事物性质的理解,也影响应激后效,不同的理解可以引发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是认知影响应激反应的第二种形式。有人进行了如下实验来说明这类问题:把一个下肢被重物砸断的镜头给三组人看。第一组人被告知,“这是假的,是为拍电影做的特技。”第二组人被告知,“这是真的,是一次事故。”第三组人不被告知任何东西,任他们随意联想。结果,第一组人情绪反应最轻微,第二组人情绪反应最强烈,第三组人情绪反应中等。这个实验研究证明,人对外部事件的情绪反应,绝对是受认知和理解的制约。

抵抗和化解压力的因素,除了对压力本身的认知、理解、经验等主观因素而外,还有另一种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一个人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通常我们用人际关系的好坏来衡量这种社会支持的强弱。“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这句话道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人不能离开社会和他人的帮助,特别是在陷入生活困境或遭受不幸时,这种社会支持就显得更加重要。

人格特征不是永远不变的。它随着生活方式、教育、认知、人生价值观的改变,可以发生相应变化。特别是生活实践,对人格特征的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俗话说:“不碰南墙不回头”,生活实践可以起到“南墙”的作用。当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与生活实践不符时,必然受到来自生活的巨大压力并感到痛苦。这时,在生活实践的迫使下,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就会被修正。假如有的人不愿意或者无法修正自己的人格特征,那么,他就会造成自身与环境的不适应。

人的遗传和先天因素之所以与抵抗力、耐受性有密切联系,因为遣传或先天因素可以决定人类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强度和灵活性。大脑皮层的活动,就生理学角度看有强、弱、灵活与不灵活之分,在这方面,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不过,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生理特点并不能单独影响抵抗力和耐受性,它是与后天的环境影响、学习、认知水平以及思维特点融为一体,共同构成抵抗和耐受压力的能力。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与类型本身不含道德成份,不是评价心理品质优劣的标准,只有这类生理特征与后天的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时,才能形成心理品质的优劣问题。比如,弱而不均衡的神经类型,在不良的生存环境和错误的教育条件下,便极易形成胆小、退缩、多疑等神经质之类的个性特征;强而不均衡的神经类型,在不良社会环境影响下和错误的教育引导下,才可构成攻击行为,甚至导致犯罪行为等等。

本书的第四到十五讲,其内容都是向大家介绍应对和化解压力的心理学方法,读者将在读完这个小册子之后,才能明白这类知识。上面讨论的是,与应激能力,即抗压能力有关的心理特征和相关知识。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让我们一起为爸爸妈妈、姥姥爷爷、叔叔阿姨来尽点心,愿老年人健康、长寿!祝福你,我的爸爸妈妈!祝福你,我的所有长辈和大朋友们!

优才成长(北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由优才学校、优才公益、优才教育研究院组成,常年开设HelloBaby学前班、少儿英语班、冠军冲刺班、国际夏(冬)令营等班次,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心理专项培训,定期举办精英成长、青年成长和宝贝成长俱乐部公益活动,期待您的加入。-,18330361。

长按下方图形识别







































白癜风治疗医院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qpz/195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