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眩晕,要看心理科
心理门诊接待了一位由神经内科转诊的女患者,主诉症状是眩晕,可医学检查脑CT、耳鼻喉等科检查都没发现问题,临床科室大夫建议看看心理科。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眩晕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到多种学科。鉴别诊断心理性眩晕之前,一定要先排除器质性病变,与神经科及内科等相关科室会诊,以免误诊。
专家答询:眩晕在10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超过3%,其中约20%与精神因素相关,眩晕与精神因素的交互影响有其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器质性眩晕症患者中40%~60%伴有精神症状或心理障碍,包括焦虑、抑郁、躯体化障碍和人格障碍等。眩晕/头晕可能是器质性眩晕症的症状,也可能是器质性眩晕伴发的精神心理障碍,或仅仅是精神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心理性眩晕的发病年龄较轻,男性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女性在20~50岁之间者居多,女性发病率略多于男性,报道女性占62.8%,都是个性急、求好心切、自我要求高的完美主义者。
心理性眩晕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心理性眩晕的发作与紧张、恐慌、恐高、焦虑和抑郁等精神性因素有关。有人格疾病的人也容易出现眩晕症状。在工作紧张、人际关系复杂、失业率高的社会竞争中,常有因承受不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而产生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者。例如在其神经耳科门诊的病人,42%需要心理学上的帮助。发病的机制,一般认为由于患者的恐慌发作,引起过度换气,导致血管收缩心跳加快,病人有心悸的感觉。90%以上的病人主诉头晕、常有反复长期持续性头晕,但不能清楚地描述其头晕的确实感觉。每当处于如超市或百货公司等拥挤的场所,便会发生头晕。心理性眩晕的发作,不同于急性前庭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天旋地转似的眩晕,而是头内部转动或全身晃动感、步态不稳、虚幻不实感等。有的病人虽有眩晕,但却没有伴随眩晕而来的恶心呕吐。病人还可出现呼吸不顺畅、叹气、心悸、胸部闷痛、四肢麻木、脸发红等换气过度综合征的症状。
哪些人易患心理性眩晕在换气过度综合征、恐慌症、焦感症、抑郁症,以及有人格疾病的病人,容易产生眩晕症。其病史、临床检查均与器质性的前庭疾病无直接关系。心理性眩晕症的诊断标准,把过度换气症候群和抑郁、焦虑、恐惧者归于精神性眩晕症内,又把急慢性焦虑症、广场恐惧症和歇斯底里症等所产生的眩晕,归类成心理生理性眩晕症,由此可见,心理性眩晕症并不是一种特定的精神疾病,而是一类由多种精神心理疾病所引起的头晕病症的总称。有报道在神经内科门诊的位头晕病人中,心理性眩晕症占32%,眩晕发作是由于情绪因素引起。在持久眩晕的病人中,心理因素的影响居第二位,有心理问题或精神病人中,特别是恐慌症或焦虑症患者中,主诉眩晕和平衡功能下降者极为常见,他们经常的感觉就是“头晕”。
心理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心理患者的检查主要来自问诊,首先要排除病人是否存在某种心理压力或是精神障碍。若病人不能清楚地描述其头晕的确实感觉,当对头晕病人感到“什么都像,又什么都不是”时,此时就可以考虑心理疾病的可能了。部分病人可伴随呼吸不顺畅、叹气、心悸、胸部闷痛、四肢麻木、脸发红等换气过度综合征。全身物理检查一般不会发现阳性体征,病人虽有眩晕,但神经耳科学临床检查一般正常。治疗主要靠良好的医患关系,来减轻病人的焦虑不安,并借助于行为治疗法抗焦虑抑郁抗药物和生物反馈松弛法,以解决基本的焦虑及失眠等问题,但要避免长期使用镇静药物,以免增加药物的耐受性和依赖性。大部分病人在脑晕门诊就能处理,但对那些有明确精神或心理病症的病人或正在服用精神科药物的患者,则须请精神科医生会诊,以协助治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