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诗歌源远流长,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了。古代诗歌语言含蓄精练,情感强烈丰富,富有韵律美。
一起走进课文,学习三首古诗,去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芙蓉楼送辛渐》一诗当作于天宝元年(年),王昌龄当时被贬为江宁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首诗为在江边离别时所写。王昌龄素来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一生壮志未酬。
作者: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为著名。存诗余首,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有《王昌龄集》传世。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时间是清晨(或天刚亮时),地点在芙蓉楼,友人将要去的地方是洛阳。
前两句诗写景叙事,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孤”字既点出了眼前所见之景,也融入了诗人当时孤独的心境。
后两句诗人将自己纯洁的品格比作玉壶里的冰,说自己的心就像玉壶中的冰那样晶莹纯洁、澄澈透明、一尘不染,表明自己的胸襟,绝不因遭到贬谪而改变志节。
《塞下曲》
作者:卢纶(——),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一些气势刚健的边塞诗和描写自然风光的景物诗,有《塞下曲》等名篇。著有《卢户部诗集》。
这首诗按题材分,应属于边塞诗。一、二句所描写的环境是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事件是单于的军队准备乘夜色逃跑。
“月黑雁飞高”是反常的现象,暗示某种行动正在进行,点明雁惊的原因。敌人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夜色的掩护仓皇逃遁。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对我军必胜的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第三句以一个极有力的“欲”字领起,写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仿佛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只须少量“轻骑”追剿,便可手到擒来。
末句气氛突变,一瞬间漫天大雪纷飞,而出击的情形、战斗的结果,被诗人一概略去,独取一个“特写镜头”——“大雪满弓刀”,烘托将士们跃跃欲追的场景。此句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引人联想,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墨梅》
作者: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绍兴诸暨枫桥人,元代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因厌恶当时社会的腐败而退隐山林。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墨梅》是他写的一首题画诗。
前两句诗人称他家有洗砚池,意思是自己也像王羲之那样勤奋。这两句运用白描手法,首句交代梅花生长的位置,次句写梅花淡淡的色彩,表现梅花的形态,联系自然,富有情趣。
后两句借写墨梅的清香,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自己高尚的人品与节操。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了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古诗节奏划分的方法
古诗有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单音节在末尾,五言为二二一,七言为二二二一;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一二,七言为二二一二。
方法:
①找到各句奇零的单音节,这个音节单独作为一个节拍。
②其他音节,只要不违背意思,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拍。
这样的方法,对于以上两种常见的结构形式都是可行的。如“大雪/满/弓刀”。
凝练典雅的古诗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诗的声音,典藏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铿锵风骨。
让我们与诗作为伴,诵读经典,让民族精神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