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2-3-11 15:00:57   点击数:
  

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人格心理学的建立

西方古代与近代思想史上有关人格心理学的思想和观点,对于现代心理学家创立科学的人格心理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直接导致人格心理学的产生,还有重要的理论与方法上的来源。我们认为这些来源最主要的有两个,一是心理测量运动,二是欧洲近代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心理测量运动

人格心理学并不是直接起源于正统的心理学,因为以冯特为代表的正统心理学只重视研究一般的、普遍性的心理规律,而不考虑个别差异问题。西方科学史上最早发现心理个别差异问题的不是心理学家,而是天文学家年林格尼治天文台的天文学家马斯基林发现其助手金内布鲁克观察星体通过天文望远镜内十字线交叉点的时间总是比自己的观察记录慢0.8秒,他认为助手粗心而将其辞退。20年后,另一位天文学家贝赛尔注意到这件事,并加以系统研究,认为所有天文工作者报告形体通过的速度都有差异,这种误差来源于个别差异。贝赛尔还根据人们观察时间上的个别差异,计算出人差方程式,以便在天文计算中消去天文工作者之间的差异,使天文观察记录更加准确。人差方程式的发现不仅对天文学有重大的意义,而且为早期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课题。如反映实业是与复合实验,更重要的是引起科学界对个别差异的重视。

心理学上最早探讨个别差异及其测量问题的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高尔顿。他受其表兄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对个别差异与心理遗传的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并于年出版了其名著《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这本书标志着个体差异,心理学及其心理测量运动的开始。高尔顿强调不同个体之间在能力上存在着重要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遗传。人能力上的差异是可以测量的他发明了许多仪器来测量人的心理品质,通过听觉和视觉,乃至身高,体重,拉力,握力等的测量,以确定人的智力的高低。他在遗传的天才中讲述了对名历史名人能力的研究。强调了遗传的作用,他还提出了优生学,开创了用统计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品质的先河。他断言,人的心理特征也像身体特征一样是常态分布的,发现了平均数和标准差相关等这些研究为心理测量学和统计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卡特尔是冯特的学生,与其老师不同,他非常重视人的个别差异的研究。他指出,心理学除非建立在实验和测量的基础上,否则他就不能达到自然科学那样的明确与经历。年,他在一篇文章中创造了心理测验这个俗语。他对感知、反应和记忆等进行了大量的测验与研究,提出了常模测量标准化的概念,出版了其名著心理测验和测量卡特尔的工作,对心理测量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应法国公共教育部部长的邀请,组织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研究智力落差儿童的教育问题。年,比纳与西蒙认为,要解决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首先诊断儿童的智力,把智力落后儿童与正常儿童区别开来,为此,他们编制了第一个可用于智力测验的量表。年于年,比那纳与西蒙对该量表进行了两次修订,确立了智力量表的年龄量表。并将量表的年龄范围扩至承认,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挑选新兵的智力测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心理测量从个别册页发展到团体测验,从智力测验发展到各种个性测验,从而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心理测验运动。心理测量学的发展,促使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从理论性的定性的探索走向实验性的定量的研究。

欧洲近代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欧洲近代临床精神病学是现代人格心理学产生的另一个主要根源。在西方古代中世纪甚至文艺复兴时期,精神病患者都为作为病人来治疗,而是把他们视为魔鬼附生或中了邪,采用非常残酷的方法来对待他们。直到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后,一些提倡人权与人道主义的进步人士开始反对关于精神病患者的迷信看法和非人道的做法主张以理性与慈善的态度对待精神病患者19世纪欧美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得宗教迷信的影响减弱。精神病患者身上的脚链手铐被打开了,从而为精神病的科学研究。诊断与治疗铺平了道路。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扫除了封建迷信,科学与人道主义思想盛行。精神病学首先在法国发展起来。法国著名学者皮奈尔首先肯定精神异常是一种疾病,有其自然的病因主张对精神病患者给予治疗,在皮奈尔之后相继出现了布雷德,沙克,伯恩海姆和让内等一大批杰出的精神病学家大大推进了精神病学的发展。

19世纪精神病学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精神病的病因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围绕这个问题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形成了精神病病因学上的两大学派,一派是以德国精神病学家格里辛格尔与法国学者沙可为代表的躯体派,主张以脑的器质性病变。主张以脑的器质性病变来解释精神异常。另一派是以伯恩海姆等人为代表的精神派,主张从精神与心理方面去寻找精神病的原因。在19世纪,总的来说是躯体派占优势,但同时精神派也在迅速发展中。

奥地利医生魏斯麦是精神病心理病因观的前驱,他曾经用一种称为通磁数的方法来治疗患者,包括各种精神病患者。这种方法实际上是通过暗示与催眠让患者进入昏睡状态来。进行治疗的这种方法有一定的疗效,但魏斯麦无法用科学的道理解释这种催眠法的原理与治疗激励,而以为是一种动物磁力在起作用。因而在当时遇到科学界与大多数医生的反对,年,英国医生布雷德经研究确认催眠现象的存在,他提出以精神催眠说代替动物磁力说认为催眠并不是一种磁力作用,而是一种心理暗示作用,从而在科学上确立了催眠术的概念,布雷德的催眠术后经法国乡村医生李厄宝的传承,在伯恩海姆那里发扬光大。创立了南锡学派。与此同时,巴黎精神病学家沙克创立了与此相对立的巴黎学派,这两个学派都相信催眠术。并用以治疗精神疾病,但是这两个学派对催眠的性质与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南锡学派主张催眠是暗示的结果与精神障碍无关,因而他们侧重探讨催眠的心理方面,相反,巴黎学派则主张催眠状态是一种变态,是由精神症引起,因而侧重研究催眠的神经生理变化。

欧洲临床精神病学对精神疾病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探讨了精神疾病的分类。病因以及催眠和暗示等心理疗法的运用等,在理论上和方法上为人格心理学,特别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与方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佛罗伊德是欧洲第一个系统提出人格心理学理论与临床研究方法和治疗方法的,是精神分析的创始人。他在发展他的理论体系之前,先到巴黎跟随沙可学习,后又到南锡跟伯恩海姆学习催眠术的两大学派对他都有影响,特别是沙可的学生,让内对他启发很大。沙可的精神病因观是一种心理病因观,而让内则倾向于精神或心理病因观在法国,弗洛伊德的收获很大,他不仅学到了精神疾病。心理治疗方法,而且全面了解了当时欧洲最先进的精神病学理论,特别是关于精神病的病因学理论。在病因学理论上,弗洛伊德倾向于心理病因观,他沿着心理病因观的道路继续前进,深入探讨,从而创立了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开辟了人格心理学的临床研究传统。

其他来源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的根源外,现代人格心理学的形成还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将学习的课题引入人格心理学。促进了有关人格理论的发展。行为主义者强调研究的客观性、操作性以及实验研究的方法,这有助于人格心理学方法的科学化。完形心理学反对心理的元素主义,强调整体与结构,把人格看成是一种动力的整体结构。提出了心理的场理论与拓扑学方法,对主观心理现象采用现象学的描述方法,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西方文化人类学,特别是美国文化人类学与跨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将社会文化的概念与天田野研究方法引入人格心理学,扩大了人格心理学的视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各种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都在逐渐成形,成系统。在这个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进行了大量的归纳总结,研究于教育工作。他于年在哈佛大学开设了美国最早的人格心理学课程,人格他的心理与社会的领域。年,他的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正式出版。此书集前人人格心理学研究之大成,建立了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框架,被认为是人格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从此,人格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心理学分支迅速发展。不断充实,不仅在普通心理学中与心理过程心理学二分天下,而且在整个心理科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人格心理学之父的奥尔波特曾宣称,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人格的时代。我们相信,人格心理学在21世纪新的时代里,必将大有发展,为心理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父母,是孩子成长教育中最好的老师,我们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jsza/237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