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根据12家中资私人银行公开披露的信息,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这些中资私行的总客户数已经超过50万,管理客户资产(AUM)近8万亿。截至年底共有22家商业银行机构开展了私人银行业务,包括五大行、十家股份制银行、六家城商行和一家农商行。
进入年,年轻的中国私人银行业正站在转型思变的关键十字路口,需要深入思考未来的道路和方向。下一个十年,希望拥有远见卓识、锐意改革的中国私人银行家们能够苦练内功、勇于创新,顺应时代所赋予的机遇,助力私人银行业最大程度地发挥对中国金融业、银行业转型发展的战略价值。同时,希望中国的私人银行机构能够真正以客户为中心,践行差异化的客户价值主张、打造强大的全价值链能力、建设私行专业化组织体系,从而成就一个傲视全球的辉煌私人银行业。
来源:兴业银行波士顿咨询
一、前言
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机遇,中国已形成了规模达万亿人民币的个人财富管理市场。同时,站在财富金字塔尖的高净值人群崛起,高净值家庭达到万户。到年,中国私人银行业走过了第一个辉煌的十年,规模迅速成长,12家中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的总客户数已经超过50万、管理客户资产(AUM)近8万亿。但同时,各类私行机构也面临能力偏科明显、业务模式同质等挑战。
目前,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私人银行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诸多变化:
市场方面,资产端收益率承压、财富端仍在快速积累并渴求优质投资机会,财富多资产荒的矛盾将成为新常态,改变着机构和客户预期;
客户方面,高净值客户结构日益多元,需求日渐成熟分化,守富、传承的需求上升,对风险收益的概念认识加深,对专业财富机构的需求度和能力要求提高;
格局方面,在跨界竞争加剧的同时,中国金融体系的成熟和监管的完善将有助于私行机构打破经营壁垒、探索专业发展的经营道路;
地位方面,在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和银行业轻型转型的背景下,私人银行作为“大投行”、“大资管”、“大财富”的重要结合点,战略价值凸显。
站在十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展望未来,各家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明确私人银行业务的战略地位,并积极思考和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我们建议中国主流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应当本着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突破零售升级的价值主张、拓展全价值链的能力布局、建设准事业部的专业化管理体系。具体而言,中国主流商业银行在短中期需着力推行以下三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建设专属、专业的私行服务人才队伍,落实针对私行客户的差异化价值主张;
二是加强产品平台能力和投资顾问体系建设,尤其是需要提升多资产策略和股权/权益类产品的研究和销售能力;
三是理顺和加强跨部门、总分行之间的协同体系和机制,包括配套的分润计价规则、考核激励举措等,在中国特色的总分制下加强私人银行的专业化体系建设。
二、十年:形成基因独特的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
年,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推出私人银行业务,标志着中资私人银行业务的正式起航。年,中资私人银行刚好走过第十个年头。在这十年当中,我国的GDP增长了1.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5倍,高净值家庭超过万户。居民个人财富的顺势积累,助推中国形成了规模达万亿的财富管理市场,跃升为全球第二。中国的私人银行机构也御风而行,在客户数量及管理资产规模上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可谓经历了“黄金十年”。站在这个富有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我们从市场规模、客户特点、竞争格局、业务模式这四个方面进行回顾梳理,试图勾勒出中国私人银行市场第一个十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2.1?规模顺势而起,迅猛发展、黄金十年
得益于近4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机遇,中国已形成规模达万亿人民币的巨大财富管理市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令世界瞩目的高速经济增长,拉动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上涨及居民财富的迅速积累。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测算,年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的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二,达到万亿人民币,约为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7倍,为财富管理市场形成了百万亿级的蓄水池。预计到年,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将稳步增长、规模达到万亿人民币,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将持续令全球瞩目(参阅图1)。
中国高净值家庭数量已经超过万,预计五年后将形成一个规模达万亿的高净值财富管理市场,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沃土。
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路,助推了中国高净值人群的兴起。80年代“下海”经商浪潮初起,90年代制造业崛起,21世纪初房地产与矿产业蓬勃发展,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每个时代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浪潮都培养出了一批批高净值人群。这些人站在经济金字塔的顶层,享受到了更多的经济增长红利、积累了可观的个人财富。中国高净值家庭(即家庭可投资金融资产超过约万元人民币的家庭)的数量在-年间以21%的速度快速增长,到年已经超过万,其所拥有的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量占中国总体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量的43%。与世界其它国家的情况类似,中国高净值家庭的财富积累速度高于普通家庭:至年,高净值家庭总体财富实现了年化25%的增速,超高净值家庭(即家庭投资金融资产超过约万元人民币的家庭)这一增速更是高达29%,均高于普通家庭14%的增速。未来,在新常态的宏观经济环境下,高净值家庭的整体财富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预计在-年仍能保持约15%的年增长率,到年形成一个规模达万亿的高净值财富管理市场,为中国的私人银行机构创造巨大的发展机遇(参阅图2)。
中国资本市场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双向发展丰富了可投资产品的种类,为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与成熟打下基础。年第一支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标志着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正式开启;-年波澜壮阔的牛市,推动了公募基金业的发展壮大;年起以信托计划为代表的投资浪潮,开启了高净值专属投资产品的大门;-年,个人投资私募基金的规模以超过%的年化速度增长,达到2.4万亿,成为高净值人士投资的热门选择。过去十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产品类别不断丰富,现已涵盖银行理财、信托、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直接股票投资、保险与年金等各类投资产品。中国的个人投资者随着市场趋势的变化调整自身的投资配置,目前形成了以储蓄为主,银行理财引领,信托、保险、股票、基金等产品百花齐放的配置组合(参阅图3)。
随着高净值人群财富规模的迅速积累和资本市场的日趋成熟,中国私人银行机构的业务规模得到了迅猛发展。根据12家中资私人银行公开披露的信息,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这些中资私行的总客户数已经超过50万,管理客户资产(AUM)近8万亿(参阅图4)。经过10年的迅猛发展,中资私行已经能够在管理规模上比肩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外资老牌私行机构。中国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私行机构在年已经栖身全球私人银行的前20名。
2.2?客户自主性强,创富引领、逐高收益
中国市场的独特宏观环境和发展阶段造就了中国高净值人群的众多共性特点。与欧美发达市场的个人财富积累已经经历过代纪更迭不同,中国的高净值人群是年改革开放后的产物,财富积累时间最长不过40年。这些高净值人士在两个方面具有共性特点:一是财富来源,二是年龄集中度(参阅图5)。第一,目前中国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积累主要源于创办企业和在资产(特别是房产)价格上涨后的变现获利。从制造业、到房地产、再到互联网等各个行业的周期性轮动造就了一批批富人。第二,众多高净值客户在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下海经商、开启了个人财富的快速积累,这些客户多集中在50-60年代出生,现在的年龄约在40-60岁。中国高净值人士的上述共性特点对其财富管理需求与偏好有着很大的影响,简单可以概括为对财富增值的追逐以及对自我决策的信心这两点。
仍处于财富快速积累期的中国高净值人群对投资收益有较高要求。首先,中国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积累时间不长,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处于事业发展、财富创造和积累持续加速的阶段。这些人群财富增值和产业再投资的需求大于财富保全的需求,即渴望将手中现有的资金作为生产资料,通过再投资来达到自身财富水平的显著提高甚至跨越。第二,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中,我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约80倍,同期的美国约为5倍、日本约为7倍。考虑到高净值客户的财富增长速度还要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其对投资收益水平的高要求不言而喻。最后,在过去十年间,和投资实业、房产所能得到的收益相比,金融机构所提供的绝大部分金融产品收益相形见绌,也客观造成了高净值人士对金融投资产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