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0-9-11 11:38:22 点击数: 次
一个完整的精神动力性诊断,应包括用单一或多种主要理论取向为出发点来评估患者,这些理论包括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以及依附理论。自我的特质从患者的工作史及人际关系模式,可以获得许多关于整体自我的强度资讯。能维持工作、足以建立并维持稳定关系,且能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人,比起那些无法达成的人,常有着更坚韧的自我。在拟定合适的心理治疗方式时,咨询师也应评估患者的心理悟性。患者认为问题有其内在的缘由吗?或是他把所有的困顿都外化,责怪环境中的其他人造成问题?患者能否综合并统整各种的资讯,反省其间的连结关系,进而为其症状及人际困难逐步作出有意义的解释?患者是否能以隐喻和类比来思考,而能够在不同的抽象层次上作连结?评估自我功能的另一个主要部分,着重于自我的防御功能:“患者的欲望是什么?他(无意识地)要什么?他害怕什么?……当他感到害怕时,他怎么办?”辨认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是自我心理评估的另一个重点。对自我来说,超我是个僵化无情的监督者吗?或者,两者之间是富有弹性的、和谐的关系?患者是否怀抱实际可行的理想,或是正被无法达成的、幻想的目标所驱使?患者是否有反社会倾向,以缺乏超我、或发展不全的超我为其特色?由于超我就是幼时父母角色所内化的表征,对上述问题的解答,也将提供关于患者幼时和父母角色相处经验的资讯。客体关系精神动力性诊断可以提临床工作者的是,患者在人际关系中,三个不同脉络里的相关资讯:童年关系、患者和咨询师之间真实及移情的关系,还有目前在咨访关系之外的关系。这些关系的本质,可以对患者在其家庭及社会系统内所处的位置,提供丰富的资讯。关于患者人际关系的信息,也能提供相当多关于其内在客体关系特质的资讯。何种旧的客体关系一再被重复?这个主体(患者)在此客体关系中扮演何种角色——是他自己的、对方的客体关系中的,或是两者兼有?患者在此关系中的所作所为,像他以前的自己吗?或是像他所期待自己在父母眼中表现的那样?……辨认客体关系的成熟度,是评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患者是否能以一种矛盾的感觉,把他人视为同时拥有好与坏特质的完整客体?或者患者不是把他人看作理想化(全好的)对象,就是被贬抑的(全坏的)对象?患者是否把他人视为对自己只有单一功能的、用以满足其需求的部分客体,而非另一个拥有自身个别需求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