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游儿童最好的心理大夫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0-8-22 12:55:33   点击数:
  

“心理学发现,心理问题常来自于:“爱的匮乏”和“内心冲突”这两大类。”

高品质的“爱”,是指母亲能像“镜子”一样即时且不失真的“看见”宝宝,并且按照宝宝的“需求”而非按照家长的“以为”去“回应”他们。

这原本是母婴之间不可替代的默契和链接。可是,很多妈妈们被一些“非心理”的传统经验所误导,反而不能发挥出这种“原始的母爱”。更何况,很多职业女性往往在宝宝最需要妈妈的6-12月之前,就要放下孩子去上班了。

所谓“内心冲突”:比如宝宝玩到一身泥,宝宝体验到的是“很开心很尽兴很有成就感”,而妈妈体验到的却是焦虑,她会说:“天哪天呐,这么脏,会生病的!”、或者“天哪天呐,你是嫌我还不够辛苦吗”。

于是,孩子的内心产生了“冲突”:“到底是我的感受和想法错了,还是妈妈说的错了?”。类似的情况如不断地发生,孩子便开始怀疑自身内在的那些“直觉、认知”。他们或者因“怀疑压抑自己”而变得“不自信、胆小害羞”,或者因“不想压抑拼命表达”而变得“不听话总惹事”。

在中国,父母对“小生命”这种事物的认知常常是这样的:他们是一部山寨版的电脑,如果我不为他安装程序他们就会脑子一片空白。所以,父母及老师们就“度”地给予了过多的“评价和控制”。孩子们为了不和父母的价值观或控制产生冲突,也就只能呈现出“一片空白”了。

但生命的真相却恰恰相反,每一个生命一出厂就是“苹果电脑”,它们自带程序并且拒绝外来的程序。所以,外来植入的程序越多,它们死机越快。因为,无论我们给予的是多么的美好甚至智慧,但心灵的动力永远只会朝着“成为自己原本的样子,而非父母期待中的样子”的方向驱动。

孩子心理问题的特征?

“心理问题”多以“难受的情绪”开始。

而情绪是可以通过被述说,当然最好是被理解而得到解决的。但如果情绪无法被表达,其能量将会转化到躯体。因为孩子将“情绪”转化成“文字”并表达的能力不足,故而他们常以摔东西、大哭大闹的方式表达,而这种方式很难被父母或老师解读并理解到。

故而,宝宝们一来更容易累积情绪和困惑,二来一旦累积就更容易以“行为问题”和“身体不适”的方式来呈现。比如:多动、多余动作、攻击或者或缄默、退缩;有时,他们会在“心情难受”时候会说“我身体不舒服”。

为何只有“沙盘游戏”才能帮助到孩子?

当然,在一般的情况下,父母的倾听和协助、被理解的哭闹、儿童游戏等等都可以处理孩子们当下的困惑。

但如果出现了持续的行为问题、学习困难、人际困难、甚至不自信和被动等等,那么孩子可能就需要接受“心理干预”了。

在现实中,很多家长求助的主诉就是:“我的孩子出问题了,但是他什么都不说,急死我了!”“我也苦口婆心地给了他那么多好的建议,但他总是听不进去!”

是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人是自带程序的苹果电脑,所以宝宝们不自主的需要去“拒绝外来的控制和干扰”。更何况,宝宝们也已经对大人们的叨叨产生了免疫,他们会“退缩”到自己的“壳”里面去。

另外,在10-12岁之前,宝宝们的思维主要是2类:“动作思维”,比如借助数脚趾头的动作来思考数量;“形象思维”,比如用图画等形象来表达情绪等等。

也就是说,宝宝们只思考“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而所谓的“道理、应该、以后会怎样......”之类,无法真正的进入到宝宝们的思考之中。大人说了也白说。所以,语言类的咨询总体来说对孩子效果不佳。

和语言说教不同,“沙戏”正好是一种“非语言”的游戏。它兼具“游戏和心理分析”的双重功能,它来自于游戏却远远的高于游戏。它已经是非常专业的心理学体系,而不仅仅只是技术而已。

什么是“沙盘游戏”?

80多年前,英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洛温菲尔德,在自己诊所中,放置了玩具和模型、装沙的盘子、盛水的盘子。于是,孩子们自发地把玩具和模型放到了盛有沙和水的两个盘子中玩耍。于是,游戏本身让孩子们的情绪和症状获得了大大的改善。

洛温菲尔德发现,孩子们在游戏中所呈现出来的沙具和沙画,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是如此的匹配。故她将这种技术命名为“世界技术”(能看见内心世界的技术)。

之后,荣格分析师卡尔夫将这种技术注入了荣格心理分析的理论,吸取了中国文化的营养,并命名为“沙盘游戏”(简称“沙游”)。80多年来,“沙盘游戏”在儿童咨询领域中,已经成为了使用最广、疗效最好、设置最严谨的心理咨询的方法,没有之一。当然,“沙游”因其能非常好的链接并解读到到我们的潜意识,也是成人深度心理分析的咨询方法之一。

“沙盘游戏”的硬件:由-个沙具(模型)、干沙或和湿沙、沙盘箱组成。

“沙盘游戏”的软件:由“自由和被保护的空间”、“潜意识象征性的表达以及咨询师的解读”、无“评判和干预”的爱的陪伴,“沙游”为心灵营造的安全轻松的氛围等等,都是“沙游”的软件组成。

“沙盘游戏”的疗愈是如何发生的?

1

游戏本身就是滋养和疗愈

心理学各个流派对“游戏”都有自己的研究。洛温菲尔德观察了无数名在其诊所玩“沙游”的孩子之后,得出结论:即便没有任何心理分析,游戏本身就是疗愈。世界上最伟大的“儿童精神分析的实践者”温尼科特在咨询中使用的也是游戏沟通。

游戏对心灵是如此的可贵,我想,即便将“游戏”比喻成为“心灵的呼吸”也不过分。游戏是幼儿们对情绪和潜意识的体验。

因为,游戏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暂时免除“评价指责和贬低”,所以它是安全的不设防的;游戏没有命题和任务,可以让我们的情绪和思维是开放而流动的,所以它是轻松的、自由无约束的。而“安全、轻松、无约束”,才是心灵“脑洞大开、智慧大开”所需要的节奏。

2“沙盘游戏”来自于游戏却高于游戏

“沙盘游戏”一直以来,以提供“自由和被保护的空间”为己任,强调无评价无控制的中立态度,让孩子充分的享受游戏中的的益处,爆发自身的“小宇宙”。

除此之外,“沙游”作为非常成熟的心理咨询的方法,它还具有更神奇的疗愈机制。

“沙游”比普通游戏更专业有效,因为它是我们“通向潜意识的桥梁”。人之所以出现“心理问题”,很多原因来自于我们将“匮乏、痛苦、冲突”压抑到了潜意识里面。所谓“潜意识”,就是连我们自己都已经不知道、甚至找不到的心理活动。所以,心理咨询的任务就是要将“潜意识意识化”,让我们能捕捉到并读懂潜意识。

在“沙游”中,当面对一个个鲜活的沙具,来访者的内心就会涌出各种未必说得清的感觉(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这就是“潜意识”在借助我们的“感受”去推动我们的“手”为它们选择沙具,并通过沙具传递着“潜意识”它们自己的信息。申荷永老师总结说,这就是“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于是,原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心理活动,就这样被沙游以“有形”的图像呈现出来了。这真是人类的一个大智慧呢!

也可以说,“沙游是潜意识给我们托的梦”,就如当年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在梦里,她“看见”了一个“大大的自己”和一个“小小的自己”。

但“沙游”尤其是儿童沙游,并非仅仅只是周公解梦而已。孩子通过象征性,在沙游中的表达、宣泄压抑、满足需求、思考冲突等等,才是更大的疗愈和意义。

图一:我病了需求帮助

生活中A宝总是发呆缄默。沙具中的孩子说:“我快要累死了,医院。但是大人听不到,小朋友听到了。”

当然,因为“沙游”中咨询师听到了,她的父母也能“看见并回应”了。

图二:宣泄情绪

B宝有个暴躁独裁的父亲,生活中他胆小害羞、自言自语。沙游中,B宝对男人沙具说:“我看你还敢不敢欺负米奇(老鼠),如果你还这么凶,我就喂毒苹果给你吃,哼!”。

后来,父亲理解了B宝,改善了自己。B宝也变地开放和阳刚了宝也变得开放和阳刚了,他不再需要以“自言自语”的“症状”来表达了。他能正常述说了,因为咨询师接纳了他的愤怒。

图三:满足需求

C宝的妈妈遇到了自身的困难。C宝觉得妈妈“病倒了,看不见宝宝了”。沙游中她说:“还好,我们有黑人妈妈!”。

而黑人妈妈象征的就是人类“原始的母亲”。于是在C宝的心里,她又有妈妈陪伴左右了。

图四:解决冲突

D宝在兴趣班的选择上和父亲产生了冲突。沙游中:这是一场考试,过关的要点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武器”,否则会“自伤”。于是,沙游中象征层面的对话,让孩子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为何孩子们能如此的投入?

可能是“泛灵论”起到了部分作用。在孩子看来,所有的事物都跟人一样有生命、有灵魂、能对话。所以,当布娃娃掉到地上,宝宝会心疼的问布娃娃:“你是不是很疼呀,你要小心一点哟!”。类似的对话,在“沙游”中也处处可见。

3良好的关系和高品质的陪伴

“沙游”的另一个重要的疗愈机制,是良好的“关系”和“爱”。成熟的咨询师不会“评价和控制”孩子们。也不会因为他们的沙盘摆的好或不好而少爱他们。这就是心理学倡导的、更是孩子需要的“无条件的爱”。在孩子们玩的时候,咨询师绝对不会看手机开小差,甚至是“无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jsza/199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