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在咨询中的危险有哪些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18-8-18 5:49:59   点击数:
  

精神分析认为,心理障碍是童年创伤的后遗症。由于心理创伤,心理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固结在某个时期,出现心理幼稚和人格不成熟。如果固结在俄狄浦斯期,就表现为神经症;如果固结在前俄狄浦斯期,就表现为“自恋障碍”;如果固结在更早的时期,就表现为“边缘障碍”,甚至精神病。

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让病人“退行”到那个时期,把创伤的过程重新演绎一番,并予以修改。重新演绎就是“移情”。

有人说,精神分析是双刃剑,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

不恰当的精神分析,会导致病人二次创伤。把结了疤的伤口打开,却没有清理、缝合,当然是一种创伤。如果处理不当,切除了正常组织,更是一种创伤。即使经过了完善的处理,由于病人发生了退行和移情,如果不做进一步处理,匆忙结束治疗,病人也会很受伤。

给正常人做精神分析风险更大,原本没有疤,却弄出一个疤来。如果精神分析促进了个人成长,开一刀也是值得的。只怕没有成长起来,却留下一个疤。

其实,正常人也有童年创伤。创伤是人生的一部分,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自愈。给正常人做精神分析,就是把已经愈合的伤疤打开。

做精神分析对分析师来说也是一种创伤。

如果病人出现了负移情,就会对分析师产生不满,有的病人采取被动攻击,也叫“阻抗”,就是怠慢、不合作,给分析师造成挫败感;有的病人直接用话语表达不满情绪,对分析师进行人身攻击;有的病人甚至还会动武。这些都是对分析师的伤害。

如果病人出现了正移情,尤其是带有性色彩的正移情,对某些分析师来说也是一种伤害,因为它的性质与性骚扰相同。

如果分析师出现了反移情,说明分析师也发生了退行。分析师的反移情是分析师的童年创伤的重新演绎。他的伤疤被揭开了,遭受了二次创伤。

精神分析是一对一的精神互动,到底谁影响谁,完全取决于双方的功力。如果分析师功力比较强,他可以影响病人,把他的病治好。如果分析师功力不够,而病人的能量很足,结果可能是,病人的病没有治好,分析师却病了。人格障碍,尤其是自恋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都是非常顽固的。病人会设下“圈套”,把分析师变成他的同谋。当然,这个过程是无意识的,叫做“投射性认同”。如果分析师功力不够,不是铁板一块,是很难“抗拒”病人的投射性认同而不被卷进去的。然而,如果分析师真的是铁板一块,不受任何人的影响,他就不是一个好的分析师。因为他没有真正的共感,共情,融入病人的内心世界。

有人开玩笑说,病人的结局有三种,成为分析师,嫁给分析师,或者继续当病人。

成为分析师就是与分析师认同,把分析师内化,从而摆脱症状,得到成长。其实,分析师也会与病人认同,把病人内化,患上与病人一样的毛病。人格面具理论认为,人格是由许多面具构成的,按来源的不同而分为主体面具和客体面具。主体面具是通过实践而形成的,客体面具是通过模仿而获得的。当你和某个人有过较长时间的亲密接触以后,就会把他的人格特征内化而获得客体面具,与此同时,与他相处的经验和由此而产生的互动模式形成主体面具。主体面具和客体面具是可以转换的。在特定的情况下,客体面具会变成主体面具,通过言语和行为表现出来。

嫁给分析师也就是真正的移情,但这在业内是违规的,况且当病人成为咨询师的亲人后,随着二人客体的改变,二人关系也日益改变,所以这样的婚姻通常意义上是不很牢靠的。

继续当病人,就是说病人依旧是病人,说不定又多了一个病友——咨询师。如果病人的小宇宙能力真的那么大,把咨询师吸入他的能量黑洞也不是没有可能。

所以,分析师在做完一个深入分析的案例之后,认真进行自我分析或督导,以便消除分析性创伤的后遗症,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毕竟,心理咨询不能不说是一个有危险的职业。

?

赞赏

长按







































青少年白癜风原因
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jsza/18021.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