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不需要找心理医生做完这份测试再回答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17-4-26 19:05:44   点击数:
  测试如果在过去的一个月里,这一题所列症状从未出现,评0分;出现1—2次,评1分;出现3次或3次以上,评2分。1想事干事时,不明原因地走神,脑子里想东想西,精神难以集中。2翻来覆去睡不着,或恶梦不断,或频频醒来,以至于次日感到精力不足。3看什么都不顺眼,烦躁,动辄发火。4处于敏感紧张状态,惧怕并回避某人、某地、某物或某事。5处于敏感紧张状态,惧怕并回避某人、某地、某物或某事。6身上有某种不适或疼痛,但医生查不出问题,而仍不放心,总想着这件事。7很烦恼,但不一定知道为何烦恼;干其它事常常不能分散对烦恼的注意,也就是说烦恼好像摆脱不了。8情绪低落、心情沉重,整天不快乐,工作、学习、娱乐、生活都提不起精神和兴趣。9易于疲乏,或无明显原因感到精力不足,体力不支。10怕与人交往,厌恶人多,在他人面前无自信心,感到紧张或不自在。11心情不好时就晕倒,控制不住情绪和行为,甚至突然说不出话、看不见东西、憋气、肌肉抽搐抖动等。12觉得别人都不好,别人都不理解你,都在嘲笑你或和你作对,但事过之后能有所察觉,似乎自己太多疑和钻了牛角尖。12题共得分在2分以下说明你心理健康;3~5分就可能有些问题了,有条件时应找一下心理医生;如在6分以上,就不要犹豫,赶快找个心理医生。看心理门诊有啥注意事项?首先,心理门诊的就诊者应该是主动就医者。也就是说,心理治疗的就诊者是有主动意愿来寻求心理帮助的。只有这样才能与心理治疗师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减少在治疗和咨询中的初级心理阻抗。这一点也是心理咨询与治疗设置中相当重要的一点。其次,就诊者应明确心理问题的缓解是从心理门诊开始,但并不是心理治疗的全部。也就是说患者的心理问题不可能在治疗室全部解决。心理治疗的环境是患者所生活的人际环境和自然环境,与现实环境的结合才是心理问题得到改善的根本所在。而在心理门诊中,有相当多的患者认为可以将自己的心理问题讲给治疗师听,而后治疗师会把自己的心理问题改善了。这种心态不利于治疗的维持。第三,心理障碍的缓解过程中,需要多次就诊,并不是一次心理门诊就能解决持续很久的心理问题。澄清这一点,是为了缓解患者急于求成的心理。心理障碍患者中有相当多的人是怀着急切的心态来就诊的,他们往往急于解决自己的痛苦,时间观念强烈,有的人第一次就诊就向治疗师直接询问这样一些问题:一次门诊能看好么?多少次能看好啊?这种急迫心态不利于心理环境与现实环境的结合,容易停留在心理内省和内心体验过程,缺乏心理行为上的检验和协调性锻炼,这将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第四,就诊者不要将心理治疗看成是完全有效的唯一治疗方法。目前,医院中,针对心理障碍采用药物治疗的人数较多,单纯采取心理治疗与咨询的较少。要想尽快缓解心理问题,应该采取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两者均不可偏废。第五,看心理门诊时,不要控制自己的自卑心理。有心理问题的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越是刻意控制就越影响患者与治疗师之间良好治疗关系的建立,而“治疗关系”则是心理治疗中产生疗效的重要工具之一。患者在看心理门诊时应尽可能地使治疗师了解自己的自卑和无助,克服自己的压抑和心理掩饰性。只有治疗师与患者之间产生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才能使治疗与咨询顺利进行,才能对心理障碍有疗效。第六,治疗师与患者之间是治疗关系,而且应该只限于治疗关系。不应随心理治疗效果的产生而发展成为其他关系,否则将不利于疗效的巩固和维持,或出现对治疗双方的其他心理伤害。第七,患者应注意回避性原则。治疗师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为同事、亲属、朋友等直接或间接关系、利害关系人群进行心理治疗或咨询。特别是内部员工或亲属,建议不要在单位心理治疗师那里进行心理治疗和咨询。道理很简单,那就是“心理距离”。心理治疗中常常涉及患者平时压抑的心境或潜意识中连自己都不愿意接受的内容,这种心理治疗性的被激活若只在治疗室内发生不会对患者形成大的心理阻抗,若是治疗者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面,将会对患者产生心理伤害。第八,就诊者应具备一定的心理依从性而非依赖性。对待那些需要心理行为调整的患者来讲,这一点尤为重要。患者应明确自己才是心理障碍的治疗者,治疗师只是心理障碍得以改善的导引者。指导专家: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杨醉文文中测试题由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咨询室供稿

以上图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简介:打造最权威的养生健康平台!每日更新健康养生常识、艾灸、食疗、中药等专业知识。长按上方







































北京哪个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治疗白癜风哪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jsza/15227.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