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夫妻一生情缘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17-4-11 14:43:04   点击数:
  

一个曾是老女排队员郑美珠,一个曾是老女排队医孙卫中

半路夫妻一生情缘

近日网传一条不实报道,称老女排队员郑美珠退役后到德国生活,离婚后生活窘迫……看到这样的报道很让人意外。退役后的郑美珠确实到了德国工作生活,几年前回国期间还接受过记者采访,当时夫妇二人幸福美满,如今生活真的如网上所写的那样不堪吗?正巧生活在德国柏林的郑美珠、孙卫中夫妇开会路过北京,再次接受本刊记者独家专访,看到这样的失实报道他们表示很气愤。夫妇二人不仅感情稳定,还在德国奋斗创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身为医学博士,在德国推广中医文化的孙卫中,最近还被德国驻中国大使馆接见,探讨中医在德国的发展。谈起自己对中医的了解,是从他在国家体育运动队做队医时开始的,当初他是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会成为自己日后的职业,更没有想到他和老女排队员郑美珠之间会有这样的一段情缘。

为强身成为运动员

郑美珠当年三进三出国家队

郑美珠作为老女排队员,和队友一起,为中国女排作出了贡献:第23届奥运会女子排球金牌得主。熟知中国老女排的球迷都知道,来自福建省的郑美珠以诡异莫测的球风,得到了“怪球手”的称号。要不是因为年龄小郑美珠几乎是女排五连冠的见证人,她经历了老女排最辉煌的阶段,而在年第10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上获得冠军后,当耀眼的成绩达到顶点时,郑美珠决定急流勇退。在国内学习了一年语言后,她到德国俱乐部打球,后来相夫教子在德国过起普通人的生活。几年后,褪去光环成为普通人的郑美珠遭遇了婚姻失败,此时,她的老友孙卫中的出现,两个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人走到一起,孙卫中笑言,当初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女排当队医,认识了郑美珠,大家相处得都很愉快,可那时郑美珠是大名人,他从没想过日后两人会走到一起。

身高1米72的郑美珠生于年11月5日,郑美珠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郑美珠出生在一般的工人家庭,但家里的经济基础还好,父母也很在意她的教育,福州玉环小学是郑美珠当年学习打排球的地方。而玉环小学也曾因为出了个奥运冠军而得到了市政府的褒奖。校园里悬挂着罗盛教、邱少云、刘胡兰等英雄人物的照片,同时校方也把郑美珠视为英雄,与这些战斗英雄置于同样高的位置。

以前郑美珠每次回福州的时候,都会到玉环小学看看,甚至和自己的小师弟师妹们来场友谊赛,但后来因为城市规划的需要,玉环小学被拆迁了。郑美珠觉得很可惜,她遗憾地说:“我的母校现在已经没有了。”

小时的郑美珠不仅没有表现出超人的体育素质,倒是体弱多病,气管炎、哮喘长年纠缠着她。在久医无显著效果时,郑美珠母亲以她过去良好的身体经验督促郑美珠,要进行体育锻炼。听从了母亲的教诲,郑美珠开始了体育锻炼。

在坚持了一段时间的锻炼后,不仅病情有了明显好转,她身上的体育天赋也慢慢被激发了出来。她极佳的协调性、柔软性和爆发力,屡屡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上获得好成绩,还获得过福州市小学生跳远和跳高的冠军。

有了好成绩,体校纷纷向她投出橄榄枝。陈道钧是当时玉环小学的专职体育教师,也是当时福州市响当当的体育教师,他是发掘郑美珠的伯乐。鲜为人知的是,郑美珠最先是练篮球的,陈道钧发现小美珠虽然有身高,但打篮球的强对抗性她不是很适应,而她的灵活更适合排球,于是跟她说:“明天起你改打排球。”在排球队里,郑美珠的排球天赋得以发挥,后来成为出了名的“怪球手”在那个时候已经开始显山露水了。

直到有一天被李德诚教练发现,郑美珠的命运开始彻底改变。但郑美珠的排球之路并不平坦。进体校、进省队,包括年被“借”到国家队时,郑美珠都是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而1米72的身高也让她被很多人怀疑。但是凭借着自己优越的弹跳能力,她最终留了下来。1979年两次入选国家排球集训队。在年随队夺得亚锦赛冠军后,郑美珠没能参加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假使她当时入选,就可能和梁艳一样成为中国女排的“五连冠”队员。

谈起“三进三出”国家队的经历,郑美珠词汇中更多的是“感恩”:“第一次年借调到进国家队,打完比赛回去了。第二次进国家队袁指导让我打后排的,可我太喜欢参与进攻了,不按照他的要求打,那时年轻气盛我自己回到省队。我从没有想过放弃,还是照常训练,我喜欢打排球,喜欢打主攻手的感觉。年秘鲁世锦赛时,队伍里的老队员伤病严重,那时候袁指导把我召回国家队,并给了我们年轻队员上场的机会。现在想起来,袁指导还是非常有魄力的,我要感谢他。”

“三进”国家队的经历磨炼了郑美珠的意志和技术,帮助她最终成长为中国女排“四连冠”的功臣。说起自己的身高,并不像郎平和老乡侯玉珠那么突出,但郑美珠也并没有表现出任何自卑:“我知道袁指导选上我也同样会受到一些怀疑,为了能表现我的实力,我唯有更刻苦的训练,发挥自己灵活矫健的一面。”年,郑美珠随中国队参加在秘鲁举行的第9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这届比赛,中国队获得了冠军,也是老女排的第二个世界冠军。郑美珠在秘鲁的比赛,表现神勇,被评为“最佳接应二传手”和“理想队员”称号,一举奠定了国家队主力阵容地位。年,中国女排在第23届奥运会上勇摘金牌,作为奇兵的郑美珠有出色的表现,她在比赛中巧妙的传球和出色的串连能力,至今仍被业内人士津津乐道。

喜爱文艺与体育

孙卫中成为第一批

运动医学专业学生

孙卫中的成长轨迹跟郑美珠完全不同。年他出生在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北京铁道学院(后来的北京交通大学)电子通讯专业的教授,他从小就生活在学院大院里,他对体育和文艺有着天然的爱好。有一天父母在学院里散步,看见一个人连球带人从远处滚过来,近了才看清是儿子孙卫中,他正在跟小伙伴踢足球,父亲后来给他买了一把小提琴,说踢球太危险容易受伤,还是学学小提琴吧。那个年代能够有一把小提琴不容易,找个老师学琴更难,每每孙卫中跟德国会拉小提琴的病人讲起当初自己学琴有多难时,对方都很难理解。

孙卫中的小学阶段正好赶上“文革”,在游行和足球伴随中很快就过去了,到了中学他才开始认真学习。但是仍旧难以割舍文艺和体育这两大爱好,孙卫中至今提起仍旧对自己当时丰富的文体活动颇感骄傲,他是学校宣传队的首席小提琴,鼓乐队队长,足球队、游泳队、乒乓球队队员,还是学校百米比赛冠军。

遵从父母的意见,高考时孙卫中第一志愿报考医学专业,尽管他自己更想学建筑专业,后来他和德国的朋友聊起这段经历也很难被理解,他们不能理解中国的孩子怎么能那么听话:“没有一个孩子考虑想学的专业能不能生存。父亲跟我说他从事的电子通讯专业,每年的淘汰率50%,他们希望我学医。父母了解社会,了解我,我相信他们。”孙卫中的成绩已经达到“北医”的录取分数线,但填表时,母亲提醒他在爱好一栏里写上“体育”,就这样他被体育学院提前录取了,成为中国第一批由北京体院和北京医学院联合培养的运动医学专业学生,年底大学毕业后孙卫中被分配到国家体育训练局做随队医生工作。他直接被分到女排跟随田永福大夫学习推拿,就这样他结识了对日后产生深远影响的三个人,袁伟民、田永富、郑美珠。

一个是运动员一个是队医

袁伟民改变、影响了他们一生

一个曾是老女排队员,一个曾是老女排队医,郑美珠和孙卫中回忆起那段激情岁月时,都离不开袁伟民教练。

“老女排所取得的成绩就是她们拼搏精神的体现,至今一想起当年她们的训练我都觉得很残酷。但是我觉得袁伟民教练的思想是非常正确的,训练中都以实战出发。”孙卫中对袁伟民的训练方法是由衷的佩服,时至今日他认为哪个教练使用袁伟民训练中的精华就可以带领中国女排夺冠:“我记得冬训开始时他的讲话,说冬训开始了,我们已经是两届冠军,现在只要进行基础训练,再突破一个新技术我们再拿冠军。他就练基础东西。”

提起中国女排的魔鬼训练,就不能不提日本女排。日本女排在年首获世界冠军而震惊世界,被誉为“东洋魔女”、“远东飓风”。她们如何在5年时间异军突起,大松博文先生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搞苏联那一套不行,我们要搞苏联不搞的那一套。”日本女排创造性地使用勾手飘球、垫球接一传和滚动防守技术,又独创一套使发、接球保持平衡的路子,并从防守着手加强反击能力。他山之石,对我国排球训练工作是很好的启示。贺龙指示说:“要认真研究日本女排,为什么她们发展得这么快?我们这样慢?”

年1月24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观看了中、日比赛,第二天又看了日本队训练达3个多小时。周总理做了很多指示,其中一段指示:日本队训练时比打比赛还累,练习时难度这样大,比赛时就容易了。人家训练的每一手段都有实际意义。训练超过实战需要,比赛就能过硬。你们训练太不实际。你们训练多半是浪费时间。第一,不能做到教练员参加实践;第二,不能为队员出难题;第三,技术不过硬。如果能解决上述这三点就差不多了。

年第三届全运会结束后,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排球教练员委员会会议,一致通过了对袁伟民、戴廷斌担任国家女排、男排教练员的提名,并报国家体委审批同意。上任后的袁伟民带领中国女排顽强拼搏,取得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三大赛事冠军,使中国女排屹立于世界排坛。中国女排展示给国人乃至世界的就是“顽强拼搏的精神”。

  年6月,新组建的中国女排经过不到一个月的短期训练,迎战来访的日本日纺队,取得全胜。于10月首次访问美国,同美国队比赛6场皆胜。中国女排连战告捷,开门见喜。

 年11月,第二届世界杯女排赛在日本举行。中国队教练员袁伟民、韩云波带领女排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女排在世界大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队在预赛中战胜了日本队,这也是日本队自年获得世界冠军以来,中国队第一次战胜日本队。年2月,全国排球工作会议在福建漳州召开,徐寅生副主任主持会议。会议讨论和制定了中国排球的三年、八年发展规划;研究今后几年的工作部署,提出尽快夺取世界冠军的奋斗目标。徐寅生指出:“要敢于拿世界冠军。我们要有不把排球搞上去死不瞑目的决心。三大球中排球应该打头炮,应该先上。”

  此时身在国家队的郑美珠,真的严格按照袁伟民的指导,开始培养自己对防守的“感情”,郑美珠说这都是袁指导的功劳。“我在福建队打球时,对防守训练并不怎么重视,更谈不上喜欢了。16岁那年,在一次全国性的排球比赛中,袁指导看我素质好,反应快,时常能救起几个好球,就调我到国家队做后排替补队员。我真没有想到在自己身上还有很大的防守潜力,经袁指导的多次具体指教,果然使我的防守能力在原来脚步灵活、反应快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长进。”如今回忆起年少轻狂的时期郑美珠说,当年自己的思想跟不上形势的需要:“我第一次到国家队的那段时间里,认识一直停滞在很低的水平上。排球训练中最苦、最难、最累的莫过于防守了,尤其对专门防守队员的‘单兵’训练,其艰苦的程度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每天都是含着眼泪在场上摔来摔去,经常练得两腿打颤,口干舌燥,头晕目眩。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疼痛难忍。我常想起在福建打主攻时的情形;每天不用费特别大的力气,就可以完成规定的训练任务,加上由于个子不高却经常能扣几个好球,常被人称赞,那时候多美呀!然而现在……思想情绪的低落,使我鼓不起劲来,渐渐地对防守训练又失去了兴趣,于是我‘不识时务’地离开了国家队。”

郑美珠说人应该是有追求的。尤其是一名运动员,如果失去为国争光的机会,那是再苦恼不过的了。回省后,在教练们的帮助下,她很快认识到了自己过于单纯和幼稚造成的错误想法,并决心刻苦训练,用百倍的努力弥补过去的损失。“我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条件:凭我1米72的身高和那仅能在国内比赛中表现几下的扣球技术,是难以成为排球赛中的优秀者的。要想为我国女排跃入世界先进行列出些力,高水平的全面型才是我发展的方向。从此,我对防守训练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一个运动员三进三出国家队,按理说也是种磨难,毕竟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但郑美珠却不这么看,她反倒觉得是自己的福气,再次回到国家队,她的思想确实发生了变化:“袁指导又把我调回了国家队,从那时起,我正式开始了防守队员的训练生活。在袁指导严格细致的指导下,我逐步认识了作为一个在关键时刻上场的后排队员的责任,并在训练中对防守产生了‘感情’。”后来,郑美珠、孙卫中夫妇到袁伟民家做客,他回忆起郑美珠的三进三出国家队,才坦言当时自己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不少对郑美珠的质疑,他都一个人扛了下来。

防守训练是很苦的,为了达到教练的要求,郑美珠做了很多的工作:“我首先解决了自己怕苦怕难的思想。在训练中心平气和,不与教练闹矛盾。并且更深一步认识道:自己要想掌握高水平的防守技术,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练防守解决了不怕苦是不够的,在训练中不能愣头愣脑地瞎摔乱拼。袁指导要求我要动脑筋,要练意识。通过实践我感到意识的确很重要,不仅接球容易,省体力,还能应付很多复杂的场面,也是衡量一名运动员水平高低的标志。意识的培养是一种自觉的磨炼过程。比如:‘判断’是防守的第一步,不知道球打到什么地方,也就无从去接去防。‘判断’又是细微的观察能力的体现,用自己的视觉去了解对手要做什么,如何进行包括对第一、第二次球的处理,了解对手与球、与网、与我方防御方面的几种关系,从而判断出球落的方向。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要靠自己有意识地一个球一个球反复感觉、辨别。”郑美珠说意识的提高,还往往是在扑救那些看来是“没有希望的球”的情况下而培养出来的。比如说脚步的移动。判断准了球落的方向,只是认为“接不起来了”、“没有希望了”,眼睛望着球却不动脚,这是不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强迫自己拼命跟着球移动,随着球跑,做到球不落人不停。这样反复多次的练习,脚步就会练活,球到人到,使“死球”有救。“不管是训练还是比赛,对每一个球都应有目的。这也是意识的要求。从判断到移动取位,把握球来去的方向、角度,以至控制击球时的力量、最后把球防到需要的位置上,这每一细小的环节都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进行。这其中也都包含着自我的细微的感觉和控制,把每次的感觉和体会积攒起来,日积月累,就会使防守动作熟练自如。”

郑美珠告诉记者,手对球控制的能力通称为“手感”,这也是防守中不可缺少的,它关系到防守球的质量。她们在每次训练前做准备活动时,进行的单双手的自垫自挡练习,就是掌握各种垫挡技术和提高“手感”的好办法。开始时,球不听使唤地东跑西跳,而练得久了就会像耍杂技一样,运用自如了。一旦通过有对立面的较量时,球就好控制多了。

比赛中球路变化莫测,有规律地打到防守位置上的球不多。所以练防守时除了掌握正规的防守技术外,还应多学会几手如滚、爬、扑跃及单双手的上下垫挡、左右腾击等防御本领。通过重扣与轻吊相结合的连续防守练习,既可练判断,又可提高随时移动脚步、扑救各种球的能力,以此来适应和对付场上球路的变化。

“防守训练每一个动作是技术与意识的有机结合。所以不要放弃每一球的训练,在艰苦的训练中去提高技术,增强意识。”几年来,郑美珠和教练不断地进行魔鬼训练,她练习防守从被动变为主动,技术水平和防守能力也基本达到了教练的要求。“一组漂亮的防守动作完成后,确实有一种‘美’的享受感,其兴奋程度不亚于网前扣一个漂亮的空门球。随着防守能力的提高,我的球场作风和技术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这为我在第九届世界锦标赛中,开始承担主力位置创造了条件,也实现了我向全面型发展的愿望,所以说,我对防守的确是很有感情的。”

对于女排队员的训练,坐在一旁观看的孙卫中是有发言权的,每每提到此处,他还会感叹当时的艰辛。“我到女排时,她们已经是两连冠了。为了备战年夏季奥运会,我随队来到湖南郴州进行冬训。”冬训后,孙卫中天天跟着女排队员训练,跟她们吃喝在一起,每天训练结束后他就忙着为队员推拿缓解伤痛。从那时开始,孙卫中学习推拿技术,每天看着袁伟民给女排队员训练,对他的人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袁伟民对郑美珠的训练技术动作要领,让他有了一些想法,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本来只是自己随便写的,一天被到医务室做治疗的郎平看见了,她拿着这篇文章给袁伟民看,开会时,袁伟民还提到了这件事,他说:“大家打球要动脑筋啊,看人家小孙大夫都动脑筋了。”

为了培养队员的球感,正式训练前大家一起踢球,孙卫中也加入其中,和女排队员踢球他并不占太多优势:“袁伟民平时训练队员不仅要会用手打球,还要练颠球,用脚颠、用膝盖颠,用肩膀颠、用头颠,她们颠球很职业,我都看傻了,但踢球、带球我比她们好。”

训练前的热身还是挺开心的,可一到真正的训练,尽管是基础动作,袁伟民对队员的要求还是苛刻的:“比如发球很重要,可以破坏对方的一传,袁教练会提出一个很苛刻的指标,达不到的队员就要重新发,其他队员都不能吃饭,在那陪着没有完成要求的队员,看着她训练。这给她很大压力的,可比赛时每个人都会有压力,这也是一种抗压训练,另一方面大家都在为她加油、鼓劲,还能培养大家的团队精神。”孙卫中说,看着队员们在场上训练他也有很多收获。

孙卫中做中国女排队医的最大收获就是有机会向全国最好的推拿医生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中医治疗手法,他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也是中医手法伴随他一路的基础阶段。孙卫中的第一个推拿老师就是老中国女排的田永福大夫。孙卫中说:“田大夫教会了我很多,如推拿手法的渗透作用,包括意念的使用以及手法技巧。”孙卫中记得田大夫几乎是手把手教他,“比如运动员常见的髌骨末端病,一次给队员治疗,他治疗一个腿,我治疗一个腿,第二天他治疗的关节见好,我治疗的关节就肿了。我才发现推拿不是这么简单的,开始琢磨这事。”在实践中孙卫中发现意念很重要,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新领域。在他的学院的推拿课程就有气功内容。“中医手法不光是身体整体加局部以达到治疗目的,还包括大自然即天地人合一的理念,还有在治疗中人的意念作用,这是个多学科领域的范畴。要让西方人理解,中医手法需要发展为中医手法学,要将它相对标准化。”

“洋插队”的喜与哀愁

他到德国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

孙卫中在女排做队医期间,和队员们相处得都很好,虽然对郑美珠也有很好的印象,但那时他们都没有想过今后两人的生活中会有什么交集。年他调去击剑队。此后他跟随中国击剑队参加世锦赛、亚运会等众多比赛,其中奥运冠军栾菊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比赛越大、人越多,越放松,发挥得越好。”

年孙卫中作为中国国家队的随队医生,由中国奥委会公派到德医院进修现代运动创伤的康复,来填补国内空缺。当时抱着学习能够恢复训练的新措施、新方法的心态来到德国,到了德国经过比较后孙卫中反倒觉得还是中医推拿手法更有效,并且他还给德国运动员疗伤:“德甲多特蒙德医院。他们有个队员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保守疗法没有明显效果,他们队医找到了我。这个队员就是现任匈牙利队主帅斯托克。我用我的特长推拿给他治疗,随后半个队的队员都来找我这个中国队的随队医生。还是那年,适逢水上运动世界锦标赛。一个四人皮划艇队中的一个队员在出发前三天在训练时急性腰扭伤,并有非根性传导。以急诊医院,来找当时德国滑浪风帆协会主席杜伊斯堡博士,医院的骨科主任。受伤的队员是否还可以参加世锦赛?他把我叫去作为中国队医进行会诊,随后问我是否有把握?我说,如按我们中医康复手段(当时没有针灸在身边),然后按我提出的训练计划进行,他可以参加比赛。经过我的推拿治疗,他不仅参加了比赛,他们队还拿到了奖牌。为了感谢我,还给我发了个‘德国滑浪风帆协会荣誉会员证书’。证书我还保留在家里,作为纪念。”

回国后孙卫中继续为国家队效力,但他开始有了出国深造的想法,其实这样的想法由来已久,他说:“交大有很多留美回来的教授,他们在校园里散步用英语聊天,我觉得很好奇,也从小就有了去国外留学的想法。”年6月,孙卫中抛下了国内拥有的一切,破釜沉舟自费来德国攻读博士学位,从此踏上了“洋插队”之旅。“四件行李,没语言,没人认识,没钱,这样一步步自己走过来的。在艾森大学医学院骨科和基础医学前两年的基础课是最难的,学医在德国很辛苦,要能吃苦有毅力才行。在这医学院毕业还不是真正的医生,只有专科医生才叫医生。在医学院毕业后,经历五年至七年实践,然后需专科医生专业学会认可,最后考试通过了才能有专科医生头衔。我的小女儿从现在开始学基础课,要达到我现在的水准,需12年时间。”孙卫中在德国虽然热衷于推广中医文化,但他仍旧是个不折不扣的西医专科医生。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杜塞尔医院骨科当了3年半的住院医生。当时他想考骨科的专科医生,天天上手术台。“德国医生协会规定,要有资格参加考试,必须自己独立做完多少例的不同手术,有个手术目录,我都完成了。由于中医,我改变了我的医学方向——我要整体看人,做预防医学。所以决定转到了康复专业。”孙卫中说,想当初,他同博导谈论文题目时,提出针灸镇痛,临床效果很好。博导讲,喝水也能镇痛。这件事就此作罢,可是两年后,这个博导却自己站在讲台上,讲他所知的中医、中国文化!

孙卫中在德国医学界埋头苦干近三十个年头,为在德国推广中医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仅有理论基础,更有大量的实践。后来孙卫中用“走出国门五部曲”来形容出国留学、工作的国人的心路历程:“一是期望和理想:带着父母及亲朋好友的期望,怀着个人远大理想和抱负,飞出国门来到了盼望已久,想象中的天堂国家,可以做人上人了。二是现实和考验:来到后发现现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不但要通过语言关,学习关,连最基本的油米酱醋生活关也要一步一步来。三是成长和稳定:拿到学位,找到工作,国际上发表了几篇文章,终于取得合法居留,生活稳定了,这时感觉到了自己的成功,这时开始以第三者的眼光戴着有色眼镜,对这个所在国家开始欣赏,赞美!对比自己的出生地和以前生活的地方,评头论足,但这些都是在对现在所居住的国家,对这个社会并不是真正了解的情况下,也对自己的出生地的发展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的情况下发生的。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理想中的天堂,以为自己做上了人上人,怎么能承认,你们地狱里的人,生活比我好哪?四是融入和认知:融入社会,真正地了解这个社会,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为这个社会在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慢慢地看到了和感觉到了,也开始对这个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知,而不是以前所认识的表面现象。五是归属和寻根:以前的老朋友们,同学开始交流,回忆往事,心里惆怅,想或做,老了还是回去吧,或常回去看看,同健在的熟人、朋友聚一聚,落叶终有归根。”

年孙卫中在德国正在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拼搏的时候,接到了老熟人郑美珠的电话。原来她也到了德国,和丈夫一起。鼎盛时期的郑美珠,随国家队又先后获得年、年、年的世界女子排球的最高荣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女排“五连冠”。年,当耀眼的成绩达到顶点时,已经27岁的郑美珠决定急流勇退。在国内学习了一年语言后,年底,郑美珠前往德国打球。从鲜花和掌声中回归到平静的生活,郑美珠告诉记者,也许是天生不太爱热闹的性格,让她觉得没有太大的心理落差,她也乐得过着平凡普通人的生活:“当运动员时训练太苦了,我的生活中除了排球没有别的,退役后心想终于可以不打球了。每天上学或者待在家里什么都不做,真的很放松。”从德国的俱乐部退役后,她选择相夫教子。

初到德国,孙卫中给了郑美珠夫妇很多帮助,但他没想到随着他们生活稳定,甚至富足后,却有了变故。郑美珠生了两个儿子,成了全职主妇,丈夫却不满足平淡的生活,他们的婚姻最终破裂了。郑美珠再次联系到孙卫中,此时也是一个人生活的孙卫中,把郑美珠接到自己工作生活的城市。

孙卫中开了自己的诊所,在医院里担任主任,还创办了自然疗法培训中心。事业上的成功不能替代他忙碌一天后的寂寥生活和对家乡的思念,再次和老熟人郑美珠走到一起,两个人年轻时有着共同的经历,对中国文化也有相同的理解,使他们彼此认同。做事认真的郑美珠很快进入新的角色,在诊所和学院里,她从事管理工作和负责财务,她是培训中心的主任,孙卫中说郑美珠在工作中太认真,有时候连同样认真、执行力强的孙卫中也不得不跟她商量不要太认真的问题。结婚十几年不仅在事业上帮衬孙卫中,郑美珠在家里也做着太太应做的事。如今他们有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孙卫中有三个女儿,郑美珠是两个儿子,这个重组家庭彼此尊重,真心付出,其乐融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感情总是含蓄的,郑美珠对孙卫中一直有着很好的印象,但从未彼此表达过:“当年认识的时候,觉得他是热情好学,还跟队员学排球,经常跟大家请教一些排球技术的问题,现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觉得他正直、有爱心,很多病人都喜欢他。”可以听得出来,这位前世界冠军对自己的丈夫是敬佩的。

已经年过半百的两个人,如今还在忙碌着,除了自己的诊所、对外授课,为了推广传统的中医文化他们还创办了自然疗法培训学院,学院现在有十几位老师,不同的专业。他们的课时费从学费里来。孙卫中为了推广中医,十年在教学中义务授课,每次上课他们的诊所要关门:“原来在巴伐利亚州时去莱比锡需来回公里,现在从柏林走也需要公里,周末时间不得休息。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学院的课得到很多政府部门和私人企业的认可,被列入培训资助范围。有的学员甚至得到了劳动局的全额资助。”两年前孙卫中和郑美珠从巴伐利亚州搬到柏林,也就意味着他们要放弃之前的全部病人,几乎从零开始,可以看出他们是属于那种一旦决定了就义无反顾地去做的性格,同样喜欢中医的郑美珠和丈夫一起在德国推广中医,也成了他们共同的事业,如今他们已经在培训学院投入50万欧元,基本上都是拿开诊所的收入在补贴学院,孙卫中说:“推拿教学与别的培训不同,必须要亲力亲为。这18年通过自己的双手,我培养了上万名德国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在中医手法推拿方面。其中有康复理疗师、医生、自然疗法师等等。”这些事他们都亲力亲为,看着孙卫中忙起来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除了理解,郑美珠更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孙卫中还在8个其他德国医学培训中心授课,每次他们出去上课都是开车去,为了让他更好地休息,都是郑美珠开车。以至于后来有的学生跟他们开玩笑:“孙博士,您夫人看您太紧,每次都跟着您来上课,您晚上都不能出来喝酒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不仅在感情上内敛,对待儿女上也更尽心,虽然已经在德国生活了30多年,儿女也都是在德国出生的,但是郑美珠和孙卫中还是烙上了中国父母焦虑的烙印。他们年轻的时候都是听话、孝顺的孩子,他们也沿用了自己年轻时的观念对待孩子时,却发现在国外长大的孩子并不领情,比如对于事业的理解,对于子承父业的理解。孙卫中在德国行医,推行中医已经有了很高的社会影响,他希望孩子们能有一个继承这份事业,孙卫中也很是惆怅:“这就是国外长大的孩子的问题。”他不能强行给孩子安排未来,像他父母当年要求他报考医学专业那样,只能一点点说,这份事业如何能够帮助别人,但孩子如果真没有兴趣,他也没有办法,毕竟还有8年他就退休了,而女儿医学院毕业还需要12年,再学会中医自然疗法的手法可以行医,想起这些孙卫中只有一声叹息。

老女排曾经有个约定——大家都生女儿,以后组建一支“小女排”;可郑美珠生了两个儿子,是无缘继承她的梦想了。她的大儿子在德国读博士,小儿子回到国内上大学,谈到今后养老的问题,郑美珠说:“在国外都是要自己照顾自己,儿女是指望不上的,所以我们要把身体搞好。”

至今郑美珠都没有拿德国国籍,她和丈夫孙卫中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们希望退休后回国安度晚年,孙卫中说:“我有德国国籍是因为如我没有,就没有德国医生的所有权利,根据德国的法律美珠她可以随时拿德国国籍,她不愿意,因为我们已经决定退休后回国度晚年。”对于他们的这个决定不少朋友不理解,夫妇二人倒是坦承自己就是中国人,当初到德国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我们那个年代国内没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我们很感谢这个国家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但落叶归根,我们要回去。”

对于未来孙卫中说希望在有生之年,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合作,以国际通用的医学语言,把中医手法进行相对系统化、标准化,整理为中医手法学,在国际上推广。“我所作的努力已经不是为了我自己。这是我对中华文化的最后贡献。”郑美珠则全力支持丈夫的想法,甚至帮他出主意,想细节。









































济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jsza/15044.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