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这样提升农村学校教学质量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4/5/22 16:24:35   点击数:
  「本文来源:现代教育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作为全国教育高地的首都北京,提升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是促进首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所在。近年来,北京市多措并举促进农村教育内涵式发展,成效显著。本报特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教一处、北京市教育学会农村中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发掘北京经验提振乡村教育”专题报道,展示北京农村教育改革发展新进展新成果新风貌,讲好北京农村教育故事,传递首都教育声音。自“双减”政策发布以来,北京市通州区教育系统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以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探索适合农村学校的教学改革方式和实施路径。日前,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与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在大杜社中学举办“‘双减’背景下农村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现场会”,积极探索提升农村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新路径。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主任贾美华、区教委副主任付树华及相关科室负责人、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分院)负责人及学科研修员、各学校教学副校长等余人参会。会上,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主任孙翠松介绍了该中心“1+1+1+N”微项目创生促进课堂质量提升的工作路径,她认为,“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能够更好聚焦有效性、精准性、丰富性,农村学校在课堂教学、课后服务上要下足功夫,课堂教学有效性要通过“教、学、评”一体化研究来促进,功夫要用到扎实的日常教学上。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主任贾美华介绍了“双减”工作背景下课堂提质的三个路径,一是利用市区联动、合作共同体平台建立机制;二是做好作业管理等相关经验的分享和推广;三是做好“教、学、评”闭环管理,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区教委副主任付树华对“双减”工作背景和农村课堂提质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希望农村学校的课堂更高效、更规范、更有温度、更精细,找到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提升办学质量。随后,大杜社中学副校长杨艳萍介绍了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工作经验及学校“双减”工作的整体举措和路径,特别是针对学科作业设计与优化进行了具体详实的介绍和交流。为了不折不扣落实“双减”政策,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大杜社中学在市、区两级研修员的联合指导下,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教师理论和实践双提升。当天的现场会上,学校9位教师进行了“双减”背景下研究课的展示与交流。从最初的选题到中期备课、试讲等各个环节,老师们都精心准备,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双减”工作背景中课堂教学的“减”与“增”,教学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活动设计的自主探究。课后,授课教师与市区专家、区研修员和部分初三教师,就教学目标、教学路径、教学评价、实施实效等内容进行深度交流。北京教科院中语室主任王彤彦为语文学科《精神的三间小屋》一课作了详尽点评。她认为,真正落实“双减”政策、实现减负增效的重要途径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授课过程中,老师们要明确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强调‘提质’不是单纯的提高分数,而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北京教科院中数室主任康杰从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方面,就“双减”背景之下,如何开展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看待数学学习、如何开展实验式教学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文字:韩莉编辑:娄雪编审:郝彬终审:王宇苏金柱鲍丹禾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jsfl/25447.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