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的内核仁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3-3-29 14:11:26   点击数:
  

“仁”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核心概念,由孔子首创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正因如此孔子被看作儒家思想的创始,被看作中国传统精神的缔造者。那么这样一个看似熟悉又简单的概念到底有哪些内涵,使其成为中国精神的内核呢?

首先,“仁”体现的是人从自然、社会事物中独立出来的自我意识。在漫长的蒙昧时代中,人类始终不能将自己与其他事物截然分开,即不能将世界对象化。指导生产力足够发达,只是足够多的时候,人类才有了族群意识,才自觉地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事物的不同,这个过程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的觉醒、人的独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长期夹杂着宗教神权观念的残余,中国宣告人的彻底独立恰恰就是孔子“仁”的概念的提出。孔子曾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两句话都强调,仁是人自己所具有的,而不依赖于外物、他人或神灵。这就是中国人的“独立宣言”。

其次,孔子在解释“仁”的过程中带有明显的人伦倾向。他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也就是说,“仁”是发端于人伦感情的。就这样,通过对人的本质的解释,孔子很轻松地将感性与理性融合在了一起,如果我们知道西方哲学界为了正确处理这二者的关系费了多大的力气,困扰了多长时间,我们就能体会到孔子伟大的智慧。中国哲学从开端处就是有温度的哲学,我们要感念孔子。

再次,“仁”并不是宣告了人的独立就万事大吉了,它还包含了关爱他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人的独立容易滑向盲目自大和个人主义,我们稍微了解西方智者运动中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就可以明白。但孔子对“仁”的揭示中却常常体现出已经独立的人的社会性,比如他曾说“泛爱众,而亲仁。”(《学而》),这就表明我们一方面要有独立的人格,另一方面还要保持很强的主体间性。

第四,“仁”还包含了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设想和追求,比如“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如是,颠沛必如是。”(《里仁》)即,不管身处何种境遇,我们都应该坚守心中的原则不动摇。再比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即君子应当以“仁”作为自己一生所追求的最大目标,为此甚至可以牺牲生命。这在现代人看来未免显得迂腐,但是仔细反思一下,和孔子所追求的“仁”的人生境界相比,我们所追求的票子、房子、车子真的就更真实更实际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jsfl/247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