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ldquo高标准rdquo辛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1-8-6 10:55:52   点击数:
  中科白癜风看皮肤病更专业 http://m.39.net/pf/a_4438671.html

严酷的家庭法则就是对健全心智的阉割,甚至是对生命本身的阉割。一个屈从的孩子不会长成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因手淫而被惩罚的孩子,将来也得不到高度的性快感。

——A.S.尼尔

作者:尹建莉

来源:尹建莉父母学堂

(yinjianlifumuxuetang)

有位学历不低的妈妈,对孩子的培养很用心:

从智力到习惯,从饮食到举止,每个方面都要做到尽善尽美;

对孩子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教育;

说服孩子父亲、爷爷奶奶等家人,一起不溺爱孩子;

严格规范孩子所有的生活细节,以期把孩子培养成材。

比如,孩子两岁以后,她就尽量不去抱孩子,告诉孩子说,你是男子汉不能娇气,以后走路要尽量自己走,只有累了才可以让父母抱。

但孩子常常故意耍赖,明明不累,却要妈妈抱,她坚决不答应,任凭孩子怎样哭,都绝不妥协。

为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和劳动能力,孩子从4岁开始,被要求必须把天天换下的裤头自己洗干净。哪天孩子不想洗,想要放到第二天两个一起洗,妈妈不许,告诉孩子,今天的事情必须今天完成。

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修养,吃饭必须在餐桌上吃,偶尔孩子饿了,饭也做好了,可动画片还没演完。孩子想一边看一边在电视前的茶几上吃,妈妈不许。要么强行关闭电视,理由是吃饭的时间必须吃饭,不能一心二用;要么宁可大家都不吃,一直等着,到动画片结束,再把凉了的饭菜重热一遍。无论如何,这碗饭必定要规规矩矩坐在餐桌前吃,并且在吃饭中,要遵守餐桌礼仪,不说话不洒饭粒不可以发出咀嚼声音……

诸如此类的规定很多很细,几乎每件事都有一套家长制定的标准。

她的孩子刚5岁,智力出色,确实养成了很多“好习惯”,但慢慢地,孩子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偏执,几乎不接纳任何稍有变化的或常识里没有的事。

比如有一次姥姥洗好葡萄,递给他一小串,接的过程中,有一颗掉了下来,滚到地上,他就不答应,要求姥姥把这一颗再接回到串上,姥姥说接不回去,他就哭得不依不饶,另给一串也不行。好说歹说都没用,只能以一顿暴打结束他的无理取闹。

还比如爷爷每天接他从幼儿园回家都走同一条路,有一天妈妈开车去接,想要绕道去超市买点东西,他不允许,说回家只能走那条路,不能走别的路。妈妈不听他的,把车开到超市,他哭着不肯下车,要求妈妈必须回到幼儿园门口,走原来的路回家……

总之,类似的不可理喻的行为非常多。

幼儿园老师反映,虽然孩子很聪明,但很孤僻,不合群,一天难得见到他笑一下,总是一脸冷漠,也不会和小朋友玩,总是玩不到几分钟就发生冲突,最后只能躲到某个角落,独自玩一个什么东西。

老师甚至小心地提醒家长,是不是应该带孩子去看看心理医生。

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作为人的自然天性从开始就被压抑,规矩的框子已开始把他的心理挤压得变形,那么孩子所表现出的不体恤,拒绝合作,膜拜“规则”,逆反冷漠等等,几乎是必然症状。

如果家长一直对此没有警醒,一直“规范”下去,后果真是令人担忧。

英国教育家A.S.尼尔认为:严酷的家庭法则就是对健全心智的阉割,甚至是对生命本身的阉割。一个屈从的孩子不会长成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因手淫而被惩罚的孩子,将来也得不到高度的性快感。

面对幼小的孩子,如果家长不能首先想到如何给孩子自由,而是如何对孩子进行规范,尤其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上,向孩子提出大大小小的各种规则和要求,并且经常为孩子不能达到这些目标、不遵守这些规则而去批评孩子、惩罚孩子,那么他几乎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只可能打造出一个刻板者、自卑者和偏执狂。

社会很少对刻板者和偏执狂给出太多偏爱,社会愿意容纳的,是人的宽容心和变通力。所以越是具有宽容心和变通力的人,越容易成为社会主流人群。

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认为:一个人愈健康、愈接近正常,当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愈能另外找寻新的出路。

少数认为他的目标的具体表现是“我必须如此,否则我就无路可走了”的人,一般是有神经症或者精神疾病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接受的是严苟的家庭法则,自由意志早早萎缩,那么你能指望他用宽容和变通的方法来面对世界吗?

现在,家长们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也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奇怪的是,很多家长像上面这位妈妈一样,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良好的社会地位没有让他们对儿童教育这件事有更好的领悟,反而抑制了体内的原始本能。

面对孩子时,感觉迟钝,既缺少母爱的直觉,又缺少文明进化后的体贴和修养,生搬硬套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把“立规矩”当作教育,使事情陷入本末倒置中。

童年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一个人的童年可以在物质生活上贫穷,不可以在精神生活上苦难。物质贫寒在某种程度上能锤炼人的意志,精神压抑只能扭曲健全心理。

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太强势,孩子凡事要按家长画好的道道来,那么父母越认真,对孩子的自由意志剥夺就越彻底,给孩子带来的精神损伤越严重——为什么很多“多动症”、“自闭症”儿童出自高学历、高收入、严要求家庭,答案常常在这里。

压力和惧怕不可能变成儿童内在的需求,“听话”或“懂规矩”不过是一种假像,背后是孩子心理功能的失调。

所以经历就不能转化为经验,却会根本性地损坏儿童的心理健康。

来源: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由中国最具影响力家庭教育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主持的教育交流平台。所有的家教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帮助千万家长轻松育儿,从知道到做到!

灵栖心语

在家庭教育中,作为家长,肯定是想把最好的给孩子,才会想着用高标准来约束那个尚且自由的小天使。

然而,高标准有时候会成为拉住孩子发展的枷锁和囚笼。

在教育这条路上,最想分享的是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的这句话:“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愿你生命中总有一束光

足以穿透黑暗

只要你愿意

我们一直在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jsfl/22576.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