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之对应精神问题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16-11-2 11:22:54   点击数:
  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之对应精神问题

孩子两岁之后,逐步建立客体恒久性。这个阶段的孩子应该会表现的更安全,就算母亲不在身边,她的形象也存在于孩子的脑海中。

马勒(奥地利病理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是动力心理学学派中著名的客体关系理论的主要奠基人)曾经做过一个观察试验,他们要求母亲安静地把她们的孩子放在游戏间来看看孩童们对未知会的分离会有什么反应。

有一个26个月大的女孩是个不错的例子。她之前已经和总是陪着她的母亲度过一段基础稳固的时光。当母亲离开游戏间,这孩子静静地玩着,完全没想到母亲会去哪里。一直到她对自己的图画感到很满意时才发现母亲不见了。此刻,她抬起头问了几次她妈妈到哪里去了。马勒说,研究者相信这时孩童希望母亲来分享她的图画;但如果没有人回答她的话,她又会转回自己的图画并再一次高兴地投身其中。这个小女孩的行为意昧着一种维持母亲正面影像的能力。当女孩要和她的母亲分享快乐的时候,她会想找她;然而,却没有找着;她对未来妈妈的出现与兴趣相当安心,所以可以继续集中注意她自己的玩耍。她会抬起头找妈妈,想把自己的好作品拿给妈妈看,她并不是真的那么不关心母亲。进一步的关心在母亲回到游戏室时可以看得出来,她会笑着欢迎妈妈并带妈妈去看她的玩具。这时很少会有过多的要求或离开,反而是一种比较修饰、比较放心的反应。看来这个女孩可以安心地说:如果她想要或是需要时,母亲会为了她而出现。(人我之间)

在建立好客体恒久性之后,孩子可以独立的去上幼儿园和小朋友玩耍,因为他知道父母会出现接他回家,而不代表着抛弃,这就是为什么一般上幼儿园的年龄都是3岁之后。事实上每一个阶段对于父母来说都是痛并快乐着,孩子的成长探索很容易就惹恼父母,但也不必太过在意,就像温尼科特所说的,你不需要做一个完美的母亲(分),只需要做一个足够好的母亲(60分)。

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追求完美的妈妈会把自己的不完美投射到孩子的身上,这样孩子会越来越糟糕。如果孩子也是完美的,那么两个人就不会有链接。而60分的母亲呢,孩子既会体验到安全感,又体验到挫折感,当然挫折感不必刻意制造,只要顺其自然的发展是很容易体验到的。

最后来看看0-2岁如果发展的不好容易出现哪些对应的问题。用一张表格来对应一下。

我写这些发展阶段看起来比较无聊,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因为不懂而出现问题,比如共生阶段,母亲对孩子的依赖,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来,不仅会让关系紧张,还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这种例子我见的太多了,最近培训,就听到一个共生关系处理的不好的案例,母女关系非常紧张,一直徘徊在崩溃的边缘。

以后我会写出来,相信大家都会看到自己或者别人的影子,存在这种关系的人随处可见!但是我下次我准备先弄个高科技的,也不想再写这么枯燥的东西了。

预告一下,下次我将写直立行走与处女情节的关系,这是我的得意之作,也是最近一年深入研究的结果,你不仅会知道处女情节是怎样来的,还将明白人类的神奇之处。









































北京什么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最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zbz/104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