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歧视”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误区一:精神病患者是危险的
事实上,如果采取适当的早期治疗措施,和其他许多躯体类病症如糖尿病一样,大多数精神病患者有可能完全康复尽管有一些人因慢性精神病而残疾,但仍有许多严重的精神病患者经过治疗,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
精神病患者在报道中以受害者的形象出现,如自杀、被弃等,促使人们把精神病与行为无法预测、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差、脆弱无能等特点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强化了对精神病患者的负面印象,加深了歧视和偏见
除了现实生活中的肇事、肇祸描述外,加上影评、书评和引用国外报道中的“杀人狂”、“神秘可怕”、“暴力”等形象,研究文本中将精神病与犯罪、危险联系在一起的报道接近40%而事实是,大量医学研究结果显示,精神病人并不比一般人群更具有暴力或危险倾向实际上,他们更容易被监禁,更可能成为暴力的受害者如重性精神病患者被监禁率为6%~15%,远高于一般人群的2.8%监禁的时间也比非精神病患者长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风险是伤害他人的2000倍
精神病虽是常见疾病,但相对于正常人来说,毕竟还是沧海一粟,所以公众对精神病常识的缺乏以及对精神病人的非真实的认识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当你读完这篇文章,希望你能去除对精神病的误解,重新认识精神病,以新的态度看待精神病患者,别再轻易对这个弱势群体投以歧视和鄙夷
精神病是一种危害性很严重的疾病,精神病患者不仅在思维、情感方面产生障碍,严重时会被监管,行为不被社会接纳,甚至还会受到大众的嘲讽和歧视站在患者的角度,精神病人和所有人一样拥有独立的人格,不同的是他们现在是病人,应该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非歧视,精神病人治愈后,他们仍然和正常人一样然而精神病歧视现象确实很严重,那么精神病歧视的形成原因有哪些呢?
误区二:精神病是无法治愈的终身疾病
在平时,我们可以发现,新闻报道对大多数疾病如癌症的患者,都会表现出同情,并褒扬他们与疾病抗争中所表现的坚强精神但常常对精神病患者会表现出回避、淡漠,甚至嘲笑研究显示,社会歧视是影响精神疾病治疗和康复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精神病人因病产生耻辱感而“讳疾忌医”,并且在病愈后回归社会时屡受排斥
媒体在精神卫生知识传播中的作用犹如“双刃剑”:一方面,媒体是公众获知精神卫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媒体未能准确报道也是造成公众歧视精神疾病患者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开展大众精神卫生干预活动时,都将媒体视作重要力量
专家指出,媒体和公众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和排斥来源于对精神疾病的恐惧,而恐惧又来源于无知
白癜风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