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最应景的,莫过于学画梅花,对于初学国画的人来说,梅花造型概括,最便于练笔。如学习梅枝的用笔以及枝条穿插关系,可以锻炼出坚挺有力的骨法用笔,同时也掌握了中国画的用墨技巧。中国画最重“写”法,除了书法以外,习画“四君子”(梅、兰、竹、菊),无疑是进行国画练笔的最佳途径。
本系列素材内容摘录自网络公开的电子书——任明编著《国画入门训练新编梅花》,安微美术出版社出版,如需深入学习,请从正规渠道购买正版图书。
作者介绍:任明,年出生于谯城。国画家、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亳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九三学社书画院画家、亳州市书画院名誉院长、亳州市文联创研联络部部长、亳州市政协委员、《亳州文艺界》报主编。
笔法画梅花重在用笔。梅枝可表现用笔的力度和用笔的灵活性。笔在手中抑扬顿挫,极尽变化。最忌用笔浮滑,缺少骨力。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用笔。
中锋:笔锋垂直于纸面,入笔要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即要有藏锋的动作。线条的特点:圆润流畅,平稳厚重,有立体感。
侧锋:执笔斜向一边,笔锋靠一边行,画出的线条一边光一边毛。线条的特点:朴实厚重,变化生动有力,多用于画树干、山石等。
顺锋:是相对逆锋而言。行笔时笔锋拢在一起,顺行而下,线条较为光润。
逆锋:用笔反其道而行之,笔锋由右向左,由下向上。笔锋在纸上行走,有阻力,线条有毛边、飞白出现。线条特点:凝重、毛涩、泼辣。需要时笔可以卧倒逆行。
散锋:笔锋散乱,含水较少,在宣纸上捻、揉、挫、擦,形成浓、淡、干、湿的效果,变化生动。
转笔:行笔时笔杆要在手指的作用下内外转动,把散乱的笔锋拢在一起。画出的笔线粗细变化和墨色变化较明显,常出现意外的笔墨效果。
颤笔:行笔时手腕有节奏地颤动,运笔要稳健,可用中锋、侧锋。
拖笔:顺、侧锋并用。用拇指、食指、中指虚拿笔杆上方,使笔杆倾斜或卧倒,顺笔杆方向拖行。画出的线条轻快流畅,均匀有致,如画柳条。注意要力注笔端,顿挫有方,不能随便拖行。
墨法笔墨中的墨,主要是指墨色的变化。墨分“五色”,也就是焦、重、浓、淡、清。通过墨色的变化,出现了干、湿、浓、淡、黑、白,也就是“六彩”。墨色由最黑到最淡的变化,可表现物象的阴阳、虚实、远近、苍润的变化。中国画常用的墨法有三种: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
泼墨法:是指在绘画过程中一次性用墨完成干湿、浓淡等墨色变化,无须重复用墨,要求一气呵成,是典型的大写意墨法。在运用泼墨法时一定要出现干笔与飞白,否则笔墨就会只有湿墨一种。
破墨法:是指一次用墨之后,趁湿进行第二次用墨。可分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干破湿、湿破干、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破墨法。使用破墨法,画面中笔墨的层次变化更加丰富多变。
积墨法:多层用墨的方法,一般由淡墨到浓墨,也可由浓墨到焦墨。每用一遍墨都要等墨干后再进行下一遍,而且墨一次比一次要重。在画后一层墨时,一定要留下以前墨的墨色和笔痕,不能全面覆盖或破坏掉。从少积多,渐积渐厚,最终达到理想效果:画面整体完整,笔墨厚而不塞,多而不乱,层层对比,呼应有理有序。
怎样使墨色变化丰富
墨色的丰富变化是靠在调墨盘里蘸水、蘸墨并在纸上完成的。如以清水笔尖(笔先蘸清水)蘸一点墨,略调,落纸后墨色会出现由浓到淡的现象。在落纸后变化腕的动作,也能出现多种墨色,丰富而自然。反之,蘸墨后用笔尖蘸水也可。在含有墨的笔根处注入清水,落纸后同样有墨色变化效果。
笔墨的运用中侧锋用笔画枝干,新枝用浓墨,老干用淡墨,新枝用墨较湿,老干用墨较干,点苔属于破墨法,浓墨破淡墨,湿墨破干墨。
梅枝的画法一画梅花,枝干是最主要的。因为在一幅梅花构图中,枝干是主要部分,它的造型决定构图的布局。所以,画梅花要多练习画枝干。梅花枝干一般大干多曲,小干多直,枝节明显。画大干多用侧、逆、散锋,画小枝多用中锋。同时要使枝枝相随,相辅相成,互相呼应,大势向一,纵横交错。
画干多从嫩枝起笔,因笔刚蘸浓墨,笔锋合拢。小枝以浓墨中锋落笔。其后,笔头的墨色变淡,水分变少,顺势画出老干,易出现飞白,呈现泼辣、苍劲有力的笔墨来。
梅枝的画法二画梅枝可从主干画起,先布主枝的大势,然后画小枝。
用中锋画出梅枝架构,用墨稍淡,枝条穿插成女字形,如鹿角。然后再添小枝,枝条交错时,勿集中于一点,枝与枝之间的空白分割要有区别,这样画出来的枝条疏密得当,富有韵律感。
最后整理枝干,留出画花的位置,或增添小枝以丰富画面。
新枝的画法画新枝大用用浓墨,以中锋用笔,画时要注意笔断意连。断处空白是留出画花的位置,或是表明前后枝条的穿插关系。
枝干组合两组枝干的组合要有交叉相连的关系。枝条交错形成的空白,也要有所讲究,空白大小要有变化。梅干上一般都画有苔点,点苔要在枝干的适当位置上进行,也要有大小、疏密的变化。
老干的画法画老干以侧逆锋用笔,用墨要干、湿、浓、淡并用,特别是要有干墨、枯墨的运用,飞白能表现老干的质感,再加上苔点,更显苍老的气质。
梅枝造型举例进行梅枝造型时,首先要画出梅枝的势,这种势一般多为欹斜状。然后使细枝顺主干方向生发,互相穿插。用笔要有中、侧、逆、散锋及捻、转、折、顺、拖等变化,以编织成一幅节奏性强的画面。
画干时,可以一笔画完,也可以数笔画成。小枝与干的交叉,或枝与枝之间的穿插,要注意变化和画面的均衡关系、
枝的粗细变化是靠笔的转动、提按来实现的,点苔的大小、疏密要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
古人云:石分三面,树分四枝,就是讲物象的透视和立体感,画枝干的穿插要有主次、前后、粗细、虚实、疏密等变化。
画梅枝时,笔中含水墨不宜过多,笔锋也不必过尖,以干枯、松散一些为好。用笔一气呵成,不要反复蘸墨,除非笔干枯无墨。
也可先画出嫩枝,笔中含水量渐少时,再顺势用枯笔画老干。
画粗大的老干时,墨色不宜太浓黑,笔中墨色浓重的部分偏向线条一侧,可视作老干的暗部,若老干的造型不完整,可以用干枯的墨色添补线条加以整理。请注意不要把飞白全部填掉,要保留笔触的生动感。
上篇完,请继续看今天的第六条图文:点苔法与梅花花朵画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