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与分析心理学荣格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19-11-13 18:25:04   点击数:
  

本平台文章多为个人原创,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原作者与出处。

作者保留追究版权问题的权利。

精神分析与分析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文/周烁方

1过去视角VS未来视角

进入当下,时间的概念随之而消解。未处于当下,则时间的概念逐渐升起,成为不牢固的绳索,使迷失之人暂时得以攀援。过去和未来绝非实有,但又的确存在这样的划分。人类因迷失而探究心理,因探究心理而产生心理学,于是过去与未来的概念变得尤为重要。有的心理学流派注重过去,有的流派注重未来,赋予过去和未来不同的结构和意义。终极解决方案尚未找到,每一个有人徘徊的地方既是迷失之所,又是那通向解脱的入口。不同的入口,标上名字,就成为了不同的心理学流派。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过去为入口。认为现在的痛苦主要源于过去,是过去未解决痛苦的变形与重复。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这些命名是对过去的细致划分,赋予每一段过去以特定的功能和意义,试图对每个阶段的发展进行“顺利”与“不顺利”的辨别。通过细化的框架来界定和评估人的心理痛苦,当心理痛苦得到明确的定位,就可以在特定的位置上展开工作,从而消除痛苦与症状。

精神分析既然以过去的视角看待心灵,就必须有相应的工具来深入所谓“过去”去解决问题。自由联想便成为了精神分析的第一原则。随着自由联想的进行,人的思绪与情感状态自发倒退,回到过去的某个点上,咨询工作的重中之重便是以各种方式保证人能够在咨询中“顺利地回到过去”,并释放当时积压的情绪,重建当时破损的心灵结构与功能。设置、咨询关系、中立、节制、容器等一系列概念与操作均围绕上述重点服务。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也提及过去,但它对于“未来”有更多的重视。在荣格看来,绝大部分的痛苦与症状来自“发展受阻”,即走向未来的道路不顺畅,遭到了阻碍。犹如大河奔流的河道上发生了堵塞,河水只好以各种非正常的方式流向本不该去往的方向。为了界定发展是否受阻,就首先要辨别何为“正常的发展方向”。为此,荣格在“原型”概念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性化历程”,试图去发现每个人“天生的发展方向”。

原型就像潜伏在泥土里的种子,适当条件下会被激活。生而为人,有一些种子是共同的,但不同的人又带有各自不同的一些种子。通过梦、通过想象、通过对当前生活状态的考察,识别出这个人当前正在激活哪个种子,发现种子的生长受到了何种限制与扭曲。如果解决了这些扭曲与阻碍,种子开始继续沿着本来的轨迹生长,痛苦与症状将得以减缓和消除。因此,与精神分析较为确定的诊断、评估、对症下药相比,分析心理学的治疗是更加灵活和无迹可循的。对于自我内心的深度体验,就是在学习与熟识各种各样的种子,不同种子的形态、习性与特点。对原型的熟悉与了解,使治疗师能够识别出自己与他人正在“走向哪里”和“受到了何种阻碍”,通过方向的识别与阻碍的消除,使人更好地向着未来发展。

然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精神分析注重个人此生的过去,分析心理学对未来的界定来自于原型——那是更久远和广泛的过去,生物进化历史上,无数个体累世体验的浓缩与集合。没有真正的过去,也没有真正的未来,在这一点上两个流派无法不达成共识。

2外在关系VS内在关系

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关系,从最初相识“一见钟情”,到最后的决裂,历时7年。就如同每一段紧密的关系,后续的发展与结果往往在最初就已经确定了。在与弗洛伊德相识的第二年,荣格做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梦:

我的身处在一所我不认识的两层楼的屋子里。但它是“我的房子”。我发现自己是在楼上,有点像是客厅的感觉,做工精致的老式家具,以及墙上悬挂着一些古老的珍贵名画。我奇怪这陌生的房屋怎么会是我的家。不过我想,“还不错。”于是我更想知道一楼是怎样的,便沿着楼梯走到了楼下。在这里,一切东西都显得更加古老,我意识到房子的这一部分大概可以追溯到15或16世纪。家具陈设似乎是中世纪式的,地面铺的是红砖。这里的光线不足,显得阴暗一些。我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房间,心里想道,“唔,我实在得探究一下这整座屋子。”我走到一道厚重的门前,用力打开了它。在门的那边,我发现了一道通向地下室的石砌梯级。于是我就走了下去,结果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有拱顶的美丽的房间之内,而这房间则显得极为古老。在仔细察看四周时,我发现在普通的大石块上砌有一层层的砖,而且在灰浆里也有砖头的碎块。我一看到这个,便知道这面墙壁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于是我的兴趣便高涨起来。我更加仔细地观察着地板,发现它是用石片铺成的,在这些石片内我发现有一个环。当我拉动这个环的时候,石片便抬了起来,我再次看到了一道窄窄的石级,通往地下更深处。我沿着这些石级走了下去,最后便走进了一个在岩石里凿成的低矮的洞穴。石洞的地面上盖有一层厚厚的灰土,灰土中散布着一些骨头和陶片,像是一种原始文化的遗物似的。我看到两个人的头盖骨,显然也是很古老的,都有些要裂开了。这时,我便醒了。

荣格认为,此梦是自己整个心灵结构的呈现,从现代到古代,从文明到原始,从个人到集体。他从这个梦中领悟到了某种人类心灵共有的结构。在这个理解中,外在、现实、他人是不重要的,而内在的主观的体验则是更加值得重视的。这个梦可以看做是荣格心理学理论体系的最初模型,分析心理学的心理结构观,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的层次划分很大程度上与此梦相类似。

弗洛伊德对此梦则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他把重点放在了醒来之前的两个头盖骨上,不断地启发和暗示荣格,这两个头盖骨代表着某种无意识的愿望——荣格希望某人死去的愿望。这种观点更加地看重“关系”,虽然是某种敌对关系,但仍然把梦的含义抛向了外在的层面,非个人内在体验,而是与外界他人互动并压抑的结果。这一看法引起了荣格的防备心和反感,他并没有正面面对这一冲突,而是选择表面的妥协与回避。

然而在年,与弗洛伊德决裂前夕,荣格做了一个“杀死齐格弗里德”的梦。荣格再次从神话与自我发展的角度解释了此梦。但从另一个侧面来看,齐格弗里德(Siegfried)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不无联系,在荣格心中的地位,对荣格心理的影响,以及名字的凝缩方面,荣格在梦中杀死的齐格弗里德正对应着外在现实中的弗洛伊德。(此部分的分析较为复杂,可参照我的另一篇文章《代言人——集体预言梦的原型机制》)

由此,弗洛伊德与荣格对梦的解释并无对错之分,而是采取了不同的视角,看到了不同的内容。

弗洛伊德采取的是“外在关系”视角,目的在于辨析梦者与他人在意识与无意识中的关系。这一视角也是整个精神分析流派的视角。精神分析注重关系,认为一切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心理功能的发展有赖于关系。这一特点在精神分析理论中体现为对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的重视。俄狄浦斯情结中的三角关系是精神分析发展的起点,并且在后续的发展中该概念被沿用与拓展。“没有移情就没有治疗”。在精神分析治疗的具体操作中,病人对治疗师的移情关系是整个治疗的核心,如何促使移情的发生与深化,如何利用移情来进行治愈性工作,是使得精神分析治疗不同于其他流派的最独特之处。

相对于弗洛伊德,荣格采取的是“内在关系”视角,荣格更注重个人内在的发展历程,原型的激活,自我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关系,自性化历程的发展。因而,荣格认为“移情”在治疗中并不是必要的,如果没有移情,反而会使得治疗工作进展更加顺利。分析心理学并不否认移情的存在,但不把移情作为工作的重点,而是将人的内在发展放在第一位。并且在某些时候,个体化历程的走向反而会使得人与自己所在的集体和社会疏远,这种疏远被认为是种子生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3其他

精神分析与分析心理学还有诸多方面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差别,非一文可以道尽。归根结底,弗洛伊德与荣格都是勇敢的先驱者,他们都以自身为最初的研究对象,逐渐发展出有益于他人的心理治疗流派。然而毕竟弗洛伊德与荣格是不同的人,使得最终形成的流派无论是理论还是具体实践操作都有着各自的特色。惟愿更多的人投身到对自我的探索与研究之中,建立起更多深刻而有效的心理治疗流派,使人类心灵能够逐渐得到更加完整的描述与理解,最终走出迷雾,痛苦得以解脱。

欢迎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比较专业
白癜风哪里看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qtjsjb/194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