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以来,我们一直在为一个问题困扰,也从未停止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和尝试,它就是——“边界”,心理咨询的边界。
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的来访者,做到什么位置是合适的?如若我们刚好还没睡,碰巧手机又忘了关静音,我们是否应该在深夜接听客人的电话?如若这一次接了,下一次不接呢?我们又是否能够和客人一起吃饭喝茶,打球跑步(非治愈需要的情况下)?......
于是为了心理咨询师与客人双方的利益,业内用“咨询时间”“咨询费用”为咨访双方设定了明确的边界。这样也保护了一批年轻的咨询师,让他们免于受苦用各自的方式独自摸索与客人的距离。
前段日子有自称咨客的人匿名跑到同行网上闹事,满口脏话、谎话连篇,当网管与他对话澄清使他的谎话暴露无遗后,他声称“你们是做心理咨询的!你们必须包容我!!”
包容吗?还是不包容?
在心理咨询中的慈悲究竟可以做到是程度?
我想先讲一个小故事:
一、慈悲——是离佛很近的人
1号的时候,申老师受邀道禾书院做了一场《梦为何物——以心为本的心意》的公益讲座。我作为学生自然颠儿颠儿的跟过去听课。结果去的路上捡了只飞不起来的灰色小鸟。
我当天要离开这城市,却并不担心这鸟无着落,因为知道申老师和王求是老师都在,王老师也是申老师学生,自然也似老师般有着道骨仙风。淡定的捡了鸟抱去打的主义就是,反正他俩有一个得管这鸟。
王老师自然顺利的答应,并一直耐心的询问要给鸟准备些什么吃食。
可讲座结束一会儿,鸟忽然开始抽搐起来,从它的翅膀到脖颈,我从未想过它会死。当申老师走过来时,直接就把鸟塞到了导师手里了。
导师说,“哦,哪来的?它现在一定很辛苦。”然后张开双手就把它捧在手里,从它抽搐直到死去...
导师接过去后立刻引来了围观,有学生找来大一些的纸箱,有学生说“老师我给您照张相。”导师没有说话,只是低头看着鸟,当有学生拍照时,他就抬起手轻轻的遮住鸟头部的位置。老师一米九几的大个子,就坐在那儿,张开双手护着一只小鸟。
后来王求是老师说,“申老师心好软,当时我催他应斋,他全心都在那鸟儿身上。”其实他自己也是,那么多学生照相时他也光顾看鸟啥都不知道了。
慈悲并非一定要在最危险的时刻,而是在平时,在行、住、坐、卧中,是对一草一木,一蝼一蚁的观照。然而这种关照却是大部分人承受不了,因为这意味着,关照这一草一蝼一蚁的人无法屏蔽,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人类和动物们在受着伤害与痛苦,甚至失去生命。
大慈悲意味着,关照这世界的一草一木,一蝼一蚁,心里怀着这世界上那么多仍在受着伤害与痛苦甚至失去生命的人类和动物们。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他们在受苦,是因为自己承受不了,意识就屏蔽了这些存在和发生。
分析心理学流派的咨询师蛮特别,也许因为荣格也是一直离佛很近的人,所以才能提出自性化,所以这个流派的咨询师们很多也参佛,他们通常是随缘、舒缓而温暖的。
后来导师写了篇文章祭奠那小灰鸟,把“她”做“它”用,或许在分别心很小的人心中,生命都是一样的吧。
二、容器
导师讲课时曾说,潜意识是危险的,虽然它可以带给我太多惊喜与智慧,但我们可以承受多少潜意识的内容,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容器,而尼采就被他自己的潜意识吞没了。
有一个大的容器当然很好,这能让你有更大的包容力和承受力,更能抱持他人。比如有人的心能容的下从最宽广到最细微,所以他的眼睛就可以观照到小的生命、人类、乃至更大生命的痛苦,尽其所能的照护,若然失去亦能好好生活,能继续去做人生中自己该做的事情;而有人就不能触碰自身之外更多的伤痛。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案例是一位做空难后危机干预的咨询师,咨询过程中自身精神崩溃了。
我们这个容器的大小、边界,随着我们的成长、经历,大或小,随时都在变化。
所以作为心理咨询师来说,容器的大小没有对错之分,有对错的只是,你知道自己容器的大小吗?
左:申荷永
中:定空法师
右:王求是
图
来源于网络
文
郑皓丹
校稿
曾静
我们偶尔也会不定时更新
版权归D心理所有
欢迎朋友圈分享
其它公众平台转载需授权、注明:
1.D心理ID:Dxinli3
2.来源
小编邮箱:
qq.北京中科医院爆光白癜风什么原因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