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希?麦克威廉斯
译者:鲁小华郑诚等
在精神动力学领域,分裂样通常意味着病情严重和更多地使用原始性防御,因此分裂样人格的个体很容易被误解为精神分裂症。精神病学意义上的精神分裂症属于分裂人格谱系中极端紊乱的个体。由于分裂者的行为时常离经叛道,甚至荒诞不经,因此,无论具有分裂样人格特征的个体是否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我力量是否足够强大,人们都习惯于将他们视为病态。而实际上,分裂者中既有需要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患者,也可有极富创造力的分裂人格天才。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一个人的心智能力明显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也常被视为分裂现象。不过,由于分裂样人格者的典型防御较为原始(退至幻想世界),因此分裂者中的健康者可能比病态者数量更少,但这一观点至今没有被任何研究或严格的临床观察所证实。既往文献(E.Bleuler,;M.Bleuler,;Nannarello,;Peralata,Cuesta,及de,)和近期神经学和遗传学的研究(Wein,)都表明,那些最终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病前的人格类型确实是分裂样人格最常见。但也有人提出相左意见:“所有分裂者都处于精神病的边缘状态”,但这一说法并无实证依据。
分裂者被归于病态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属于相对小众的群体。人们多数认为自己的心理符合常规,然后将异乎常规的群体视作此等公民(比如多年来对待性取向偏离多数人的群体)。精神分析概念中的分裂者与荣格学说中的内倾性格颇为相似,尤其是经他发展的MyersBriggs测试确定为内倾/直觉/情感/判断型(INFJ型)的个体,与分裂型吻合程度更高。在已经研究过的人格分布领域中,INFJ型人群大约仅占总人口的1%,且常被人们视作“神秘人物”或“高深莫测”。
这类性格的人群最容易被吸引进入哲学、灵学、理论科学和艺术创造等行业。在分裂人格谱系中,我们或许会在功能健全的一端发现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玛莎?葛兰姆及其他伟人或怪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这样描述自己:
我一方面追求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又明显缺乏接触他人和与人交流的热情,这两者之间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确实是一个“独行侠”,从未将自己的心归属于我的国家、家庭、朋友,甚至我最亲密的家人;面对他们,我会一直保持距离,也一直需要独处……(p.9)
年DSM-III出版之后,我们发现:在多数分析师看来属于分裂人格谱系中的多种状态或分裂人格总纲下的小众群体,在DSM中却被分散在多种诊断名称之下。这样分类的理论依据很复杂(参阅Lion,),但这种理论依据实际反映出的仍然是早前对确定分裂人格的本质时的争议(Akhtar,;E.Bleuler,;Gottesman,;Jaspers,;Kraepelin,;Kretschmer,;Schneider,)。很多分析师依然将分裂样(schizoid)、分裂型(schizotypal)和回避型(avoidant)人格障碍视为分裂人格的非精神病状态,而将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类精神分裂样障碍(schizophreniform)和分裂情感性障碍(schizoaffective)视作分裂人格的精神病状态。
常有人问我是否可将分裂者归为孤独症谱系,对此我不置可否。目前的分类标准仍然颇为武断且存在重叠,特别是从了解来访者的个性独特性来看,只注重某项症状的有或无,对临床实际操作并无益处。分裂样心理(可以是高度适应良好的表现)或许可以适当地置于孤独症谱系的健康一端。当然,只从行为现象来看,有些分裂者特立独行,古怪而疏离,与那些被诊断为孤独症或艾斯伯格综合症的个体十分相似。
那些被诊断为孤独症的患者,无法体会他人的思维、感受和动机。但分裂者尽管离群索居,却不可思议地能揣摩出他人的主观体验。我曾听一对患有艾斯伯格综合症的父母提到,他们是经人提醒后才知道孩子需要拥抱。而分裂样的父亲会很容易理解孩子的需求,尽管拥抱孩子对他而言并非易事。所以分裂者并不缺乏情感,他们更多地抱怨被感情控制。我认为这些都是分析师作诊断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分裂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临床经验表明,分裂者在气质上容易反应过度活跃,对刺激过度警觉。他们常形容自己天生敏锐,而亲属们则称他们在婴儿时期会畏惧光亮、噪音或移动(参阅Bergman和Escalona在年观察敏感度已于寻常的婴儿的结果)。似乎分裂者的神经末梢比我们更接近于体表。Doidge()认为他们其实是“高度渗透”了外界的影响。尽管多数婴儿会搂抱、黏人、或贴附在养育者怀抱中,但有些婴儿则体态僵硬或容易抗拒,好像成人会侵害他们的舒适和安全(Brazelton,;Kagan,)。有观念认为这样的婴儿本质上容易发展出分裂样人格结构,尤其当他们与主要养育者之间“严重不匹配”(”poorfit”,Escanlona,)时,更是如此。
从经典驱力理论的角度来理解,分裂者似乎固着于口欲期。具体而言,他们一直努力避免被吞噬、被消亡。我所在的督导小组中有一个才华横溢的分裂型治疗师学员,他曾描述过一个生动的幻想:所有小组成员身体弯曲,连成一个巨大的嘴或一个巨型的字符C。在他的想象中,一旦他将自己的观点坦诚相告,便会暴露自己的弱点,整个督导组成员便会向他聚拢,队形从C变成O,他会闷在其中窒息而亡。
虽然我们可以将这种幻想解释为幻想者自身饥饿感的投射和转换(Fairbairn,;Guntrip,;Seinfeld,),但分裂者其实很难体验到内部自我的冲突。而更多地觉得外部世界充满险恶和毁灭性。Fairbairn对于分裂状态的理解是“由爱而产生的饥饿”,他并未将重点放在分裂者日常的主观体验方面,而是着重强调那些明显对立的行为背后的动力机制:他们回避交往,从幻想中寻求满足,并排斥现实。Kretschmer在年就发现,分裂者甚至外表看上去也显得瘦弱,这是他们拒绝满足自己的情感欲望的结果。
同理,尽管分裂者有时会有暴力幻想,但并不会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亲朋好友甚至会认为他们无比温顺。我有一位朋友,他才华横溢,超凡脱俗。这些都十分令人钦佩,但他的姐姐却在他的婚礼上亲切地将他称为“温柔的人”。这些温柔与他热衷于恐怖电影、犯罪记录以及世界末日形成鲜明的反差。很容易推断这些爱好是驱力的投射,但他给别人的印象,却都是亲善、低调、另类但可爱。许多分析师推断,这类分裂样人群会将自己的欲望和攻击深藏于防御的保护伞下。
机能健全的分裂者在情感方面令人吃惊地缺乏防御。他们往往会天真地对许多事物展示出浓烈的真情,使亲朋好友不得要领或是感到畏惧。分裂者常会疑惑,为什么生活如此艰难,人们却还一味自欺欺人、熟视无睹。分裂者与人格格不入的原因,部分源于他们自己的感觉、知觉和情绪难以得到验证——因为这些心理现象别人完全无法理解。而他们却能轻而易举地感知到他人对事实的否认或置若罔闻,所以分裂者无法对普通人经过自我防御后的内心世界产生共情。
分裂者似乎完全没有像自恋者对羞愧或内摄型抑郁者对内疚那样的苦苦挣扎他们内心像是缺乏改变自己和世界的动机,甚至连逃避惩罚的意愿都没有,他们会因缺乏基本安全而感到焦虑。当他们不堪重负时就隐藏自己——有时真的离群索居,有时象征性地退缩回幻想之中(Kasanin和Rosen,;Nannarello,)。在他人眼中,分裂者无疑是个局外人,一个旁观者,或是一个人类的观察员。我的一个分裂样的朋友曾告诉我,他的墓志铭应该是,“***在此处长眠。他对生命有着至深的思考和解读。”
“分裂样(schizoid)”这一术语暗含两方面的“分裂(split)”:自体与外界的分裂,以及自我体验与本能欲望之间的分裂(参阅Laing,)。分析理论认为,分裂者的分裂体验,通常指的是一种疏远感,是对自体的某部分,或对现实生活的解离[“解离(dissociative)”是形容分裂样心理的另一个术语,对这类心理较为熟悉的分析师,比如D.W.Winnicott,会经常用到]。防御机制中的“分裂Splitting”是交替表达相反的自我状态,或出于防御的目的,将现实生活分为全好或全坏两个对立面,这也是“分裂样”与分裂防御的异同之处。
(待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