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重推|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咨询与治疗委员会第五届大会暨年学术会议
bulingbuling,邦!同志们,知道7月咱们惠临空间的头条是什么吗?当然是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咨询与治疗委员会第五届大会暨年学术会议啦!我们的麦子姐姐受注册系统专家评审非比老师邀请,参与到会中工作坊的工作团队中哦,先放张照片让大家家看看我们的麦子姐在哪儿呢。(注意红笔圈出部分,嘿嘿~低调)
一会议简介
这次活动有80位业内资深从业人员、高校心理老师及研究生。各位参与者进入工作坊以后,首先挑选自己在这里这个时间下想扮演的角色,可以是孩子,成年男性也可以是成年女性。接着在速配情境下20多对情侣再现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男女成婚的模式。然后孩子们便开始观察“准爸爸妈妈”们的表现,由此我们以儿童为中心的家庭治疗正式进入主题。
幸福都是一样的,不幸,却各有各的不同。三口之家是两个家族的联姻对孩子共同施以作用而工作坊现场却好像在对“父母”们进行考试。因为你的宝宝已经有了很多“原来的做孩子的经验”……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是否可以满足他/她此刻扮演孩子想要实现的愿望呢?
二参加工作坊的部分家长
和孩子的切身感受
讨论的结果分享:
1、孩子在被忽视的状态下,自己是很难启齿表达不满的,这背后可能有屈辱、担心更不被爱,也有不会、不知怎么表达,最常见的情况是根本不懂自己的感受,只是感到害怕,怕爸爸不要自己……
2、这种感受是孩子角色扮演其来访者特意进入这个家庭进行体会的,这里可能既有其来访者的部分,也有当事咨询师自己的部分被触发,需要更多深入的觉察和分辨明晰,才能更好的理解来访者的处境和感受。
三非比老师的一封信
角色即生活,生活即角色——说得多好!
一个人从出生就开始受到主要照顾者和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影响,这些影响成为一个人心理成长的基础,成为关系模式或者思维模式、重要信念等,不施以专业干预,一般情况下不会随着家长的改变而在短时间内消失或变化,甚至可能会因为家长的改变而变得更加无所适从混乱,并伴随着家庭成员成长过程中的不稳更加失控,进一步丧失安全感。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