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这是哲学界唯心和唯物两大哲学观点,哲学界争论了几百年。凡是认为宇宙是物质的,精神现象不过是物质的影响作用,即物质是第一性的就是唯物论。凡是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识变出来的,即精神是第一性的,就是唯心论。为什么两大阵营争论至今却不见分晓?其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各偏执一方,不明白精神物质之间是辩证关系,他们是阴阳互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并可以相互转化。
其实,一般人所认识的物质和精神,实际上都属于物质的范畴。一般人所谓的物质属于阳性物质,具有一切阳性物质的特征。所谓的精神属于阴性物质,它具有阴性物质的一切特征。根据“阴阳根本律”中“阴阳互根”的原理,阴阳两大物质是互为存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缺一不可。根本不存在何方为第一性的问题。比如,物质是客观存在,是精神这个“识”感觉到物质的存在,如果没有精神去认识物质,又怎么知道物质的存在呢?相反,如果没有物质,那么精神又能感知到什么呢?由此可见,物质和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也是一不是二。
物质和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可以相互转化。例如:贪、瞋、痴属意业,多生多劫以来,人们贪、瞋、痴的习气是从哪里来的?不正是物质对意识的影响和作用吗?所谓的“饱思淫,饿思盗”,不也是生理的物质需求对心理的影响吗?如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贪污、腐化,不也是物质对精神的诱惑所致吗?从上古时期的“人之初,性本善”,发展到今天末法时期的人心险恶,相互欺诈,不也是物质对人心的影响和作用吗?正因为物质对精神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人们的心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才不断升级自己的享受和贪欲。从佛家的观点来说,众生本来都有佛性,那么,为什么如今又被物质世界所染,变得迷惑颠倒,不明宇宙真相了呢?正是因为来到三维以阳性为主的物质世界,被肉眼所障,才被物质诱惑所迷。由此可见,物质对精神的确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相反,正是因为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精神这个心理意识同样可以作用和转化物质世界。无论哪一个修行宗门,都是以修心为要,来转化物质世界,转变你生存的环境,以及最终使你脱离六道这一生死环境。观察一下你的家庭和社会,哪一样东西不是由人心所想,而后制作出来的呢?我们这一代人,从上一世纪过度到这一世纪,亲眼见到社会环境日新月异地变化,哪一样东西不是由人心所设计?就连你自己如何梳装打扮,完全是按照你自心所想;家庭的如何装修、摆设,以及家具的颜色,也完全是按自己心理所设计;世界如何建设,如何改造,也完全是由人心所设计,而后再按图纸所施工的。万事万物为什么永不停息地变化?为什么变化得这么快?正是由于人心永不停息地在变化,人心变得更快所致。日本科学家江本博士水实验对水分子研究发现,人的心理可以改变水分子的结构。在两个试管中装入同样的水,在一个试管上贴上“爱”字,在另一试管贴上“恨”字。20分钟后,在高倍显微镜下观看水分子,贴“爱”字的水分子结晶体,像雪花一样美丽,贴“恨”字的水分子结晶体却杂乱无绪,非常难看。然后把“恨”字去掉,也换上“爱”字,20分钟后再看,水分子结晶体也变得很美。这一实验,充分验证了心念对物质的作用力。
当人心理生气发怒的时候,人体里会产生一种“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剧毒。经科学家验证,在人发怒的时侯往水杯里呵一口气,浓缩以后给小白鼠注射一滴,五分钟就会死亡。这种几分钟的生气发怒或烦恼,立即就会使自己中脉堵塞,造成百脉不通。甚至在梦中紧张、生气、发怒,也会使中脉堵塞。从以上两方面的论证可以证实,物质和精神(心理意识)是互为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物质第一及物质决定精神的论点,肯定是偏极一方的。但是,精神决定物质,精神是第一性的论点同样是一分为二,偏执一方,又忽视了物质对精神的反作用。要想正确地把握心物辩证的关系,不要把心物一分为二来看,心物本来就是一。在强调一方的同时,又不可忽视另一方。心和物各有各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心可以转境,境也可以转心,就看你如何把握。
心随境转还是境随心转,是修行或不修行的分界线。不修行的人则心随境转,随波逐流,追逐物质利益,生命层次趋于下旋。而修行者则是把心定在本性上,身虽入境,但心不受物质利益所诱惑,心却不被境转。心若能定则境随心转。生命层次和生存环境皆趋于上旋。这正是千门万法修心为要的根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