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宝蕊
案例
几年前当我在某地讲课的时侯,有位家长非常沮丧的来找我,因为他的孩子坤坤被两个医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需要我看看他的孩子。当我见到坤坤的时候,他那忧郁的表情深深地震动了我。我心想,坤坤这个孩子一定有很多的哀伤和愤怒。
坤坤告诉我,他的状况是这样的:他常常会梦到一个穿白衣的人,那个人告诉他说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留恋的,要他去死。这个现象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坤坤告诉我,这个白衣人是来救他的,这个世界真的很不好,他真的很想去死。
其实,我很不明白为什么医生会认为他是精神分裂症。我猜想大概符合了中国精神疾病诊断的标准:幻听、幻觉,而这种现象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与坤坤交谈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这个孩子对他的父亲非常的愤怒,已经不跟他爸爸说话好几年了。那时他正在念的民办高中让他非常的“不爽”,因为他常常逃学,也就常常被保安抓回来,有一次他甚至和保安打架。他对整个周围的人都很不信任,觉得每个人都瞧不起他,他一方面觉得也瞧不起别人,但是同时很失望,对自己,对父母,对师长,对……从交谈中,我了解到这个白衣人是观音大士,祂是来接坤坤到那美丽没有痛苦的地方……
另外有一个女孩住在我所在地的另外一个省,而且是在偏远地区。两年以前,我在中国是不接咨询个案的。但是,有一天早上,当我一开门,有一对父女出现在门口,吓了我一跳。那个女孩曾经上过我的课,跟我通过多次电话,要我帮助那曾经住过很有名的精神病院的爸爸老李。面对这种情况,我接待了他们。
为什么老李会住进精神病院?在谈话中我了解到这个父亲是个个性比较“软弱”的人,家中有五个女儿加上妻子,一共六个女人都期待家中唯一的男人能够保护他们。但是当地的人际关系特别复杂,这个爸爸非但没有保护到这些女人,而且还让邻居占了他们很多的便宜,所以这个“男人”就在家中受到很多的指责,甚至被妻子打骂。在这种环境中,老李就越发的畏缩,不再开口与家人交谈。由于他整日不开口说话,却在晚上与家中的神像说话,这让孩子与妻子怀疑他是不是有精神病。当他们告诉这个老李要送他到精神病院治疗时被他拒绝了。因此,他们就请邻居来帮助。当然老李是不会束手就擒的,所以撒手就跑。没想到邻居却追赶了上来,他为了保护自己,就随手拿了一把刀自卫。这就更造就了他是精神病人的形象,人们更是努力地将他“绑住”送到精神病院。一住就是几个月。
上述的二个人都服了精神病的药物,但是却没有太大的效果,除了神情呆滞了些,行动迟缓了些,其他的,没有什么进步与改善。
传统心理治疗理论基础
从冯特于年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心理学的发展,一直是由实验心理学与行为主义来引领风骚。后来,佛罗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在心理学与心理治疗领域也分去了一大块田地。所有不能丈量,实验,或是分析的理论,都被鄙视与忽略。而精神医学在古典精神分析的影响下,更是从物质的,神经机械的,病理学的角度来对待所有的在精神或神经,或是心理上有问题的人。至今,这种所谓的心理学与心理治疗的观点,仍然是所谓的“主流”。在这种观点的普及下,病人,是用来治疗的,而非是整体的受关怀的对象;是被研究的条件反射的主体,而非是生理、心理、精神(灵性)的息息相关的全人。所以,他们被称为“病人”。
这种一般人所认同的心理学与治疗的发展史,其实是以“西方”二元思想的物化概念为基础,完全将东方思想,如中国的、印度的、原住民的古老智慧忽视与抛弃了。
有意思的是,在时间的进展中,于年时,世界上有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了一个宣言,他们认为二十一世纪全世界都要向中国的孔子思想学习,否则世界的发展就会走入困境。孔子的什么思想?当然是天人合一的人生终极关怀的课题。这真是跌破那些尊“西方”思想为老大的人的眼镜呀!
除了儒家思想外,道家的思想,则影响了世界上包括心理学的所有领域,如新物理学、哲学等等。全世界最畅销的一本书是圣经,因为基督宗教的信徒遍布全世界,第二本书则是道德经,全世界有一百多种的翻译本。“无为无不为”的道家态度,也对心理学家与治疗师面对案主的态度有很深的影响。
不仅是心理学,二十世纪的西方医学,也在碰到了无数难题无法解决,却在中医的全息观中得到了解答——他们发现只有从生理、心理、精神(灵性)的全人角度去考虑,才能够真正地帮助到病人。所以,近几十年来,在国外中医医疗保健,是被承认的,被接受的。更有很多的外国人开始在这个领域里,学习并深入地研究。
也很有意思的是,中国的心理学界却从来不敢宣称中国的学术领域是有心理学的,而只敢表达“心理学思想”。这就是中国人深深受到西方传统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而妄自菲薄了很多年的结果。其实,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等等许多的人,都可以自成一家,都是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
超个人心理学基础理论概述
我不想在这里用学术化的语言来表述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只希望让读者对超个人心理学与治疗学有一个最基础的概念,继而产生兴趣,更深入的去研究探索。在叙述超个人心理学的开始之前,我有几个关键人物要先介绍:1.佛罗伊德2.荣格3.卡尔罗杰斯4.马斯洛。
一、佛洛伊德
很多人一定觉得奇怪,佛洛伊德是古典精神分析的鼻祖,跟超个人心理学有何瓜葛。那么,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英文PSYCHOLOGY的中文翻译,而原文则是希腊文psyche和logo的意思。Psyche是灵魂的意思,logo则是认识、知识的意思。从原文来看,心理学应该是认识或了解灵魂的知识。佛洛伊德的思想,原来就是探索灵魂的一门学问,但是由于他原著写的是德文,经由翻译就变成了现在的心理学的概念了。然而,真的深入了解西方心理学的定义,我们又会因为不同流派,而有不同的定义,其实真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此不便深入,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深入地了解与探索。在佛氏晚年所写的未出版的文章中表达过,他真正想要研究的是“心灵学”。但是,由于他当时已经是世界的精神分析带头人,后人就不方便再提及此事。
二、荣格:
世界上最知名的精神分析师有两人,一个是佛洛伊德,一个就是荣格。两人虽然是从师生的情谊开始,却是以分手告终,佛罗伊德甚至认为荣格背叛了自己。分道扬镳的理由是,佛氏的精神分析是建立在病人是病态的,是不健康的,而荣格却用“种子”的形象来表示人的发展不是病态的,而是成长导向的。他也是最早将道家思想有效地传播给西方心理学家的一位,在他读了《太乙金华经》之后,将成长的炼金术概念广泛地介绍给西方的读者。道家的思想,原本就是超个人心理学与治疗的最高圭臬。
三、卡尔罗杰斯:
卡尔罗杰斯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人本心理学家,他的治疗三大要件深深的影响了心理学家与治疗家,无论是那个流派的,都认为与案主建立良好的咨客关系,都要以这三个要件为基础。然而有意思的是,几乎没有人知道罗杰斯的理论基础其实是与中国的孟子“人性本善”是同源的,而且,无论是在带领小团体或是达到七八百人的会心团体,他都是以“无为无不为”的顺道而行的态度来进行。这个可以从他的著作中看出。
四、马斯洛:
马斯洛是人本心理学的大家,早期是以高峰经验及需求理论为世界心理学家们所认识。需求理论的自我实现,也深深影响了很多人,成为人们人生的目标。但是,他发现到由于很多人对人本心理学的错误了解,而发展成“任性”“自大”“自我中心”。晚年的马斯洛其实在生命的经验中,明白了人本思想的弱点,而发展出来所谓的“高原经验”,认为只要平静,平安,人生的最大的体验应该是当下的宁静。这也是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至于自我实现,原文是self-actualization,后来发展成Self-actualization,将s变成了大写,意思是人的需求是要从小我的自我实现突破到大我的实现,因为大我是超越个人的,所以他就与其他的人本心理学家(如苏特曲)将人本心理学拓展为超个人心理学。
简述完这几位代表人物之后,我要谈谈超个人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的几个假设。
所有的心理学都有范式(paradigm),也就是说要符合一定的条件,然而超个人心理学派的学者们却不认为超个人心理学有一定的形式或规格,而认为它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一门学问。所以,我们就将多数学者认为的一些看法归结起来,形成一定的基础理论。下面就是我的简单介绍:
一、人不仅仅是物质与心理的组合,它还有灵性的部分:
超个人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本质,是超过传统心理学认为仅仅是可分析、可丈量的部分,有许多的现象是我们的精神,也就是我们的灵性所产生的,不仅如此,灵性还是物质与心理结构的的根本。
二、意识是多元的,多层次的:
在传统的心理学中,认为意识有常态意识,潜意识,前意识等等,很少谈及其他的意识。变换意识(alteredstatesofconsciousness)的概念,是由实验心理学博士查尔斯·塔特首次研发命名的,在对变换意识更深的研究之后,查尔斯博士就转入了超个人心理学的领域,因为他发现被视为超常状态的意识,也是一种变换意识,往往被主流的心理学家与治疗师视为病态或鄙视,如,与高意识的存在体相遇的时候,人们会进入出神的状态;在某种变换意识下会有灵魂出体的现象,也被斥为无稽之谈。意大利精神分析师也是超个人心理学家的阿萨吉欧里,就将意识分成七个层次,而在高层意识中,人们就会有所谓的神秘体验,这也是一种灵性的经验。另外一位在全回归呼吸疗法上有世界领头作用的治疗家斯坦尼斯拉夫.格罗夫,经过四十年的研究,了解到所谓的非常态意识,能够达到传统心理治疗所无法达到的疗愈深度。
这些都是超个人的意识观念与传统心理学与治疗的不同之处。
三、人是有机心灵的存在体:
人们为什么会生病?会沮丧?会自杀?除了一般的生理与心理的原因之外,另外有一个因素是,人是一个有机体,尤其是有一个追求生命意义的个体。这就是为什么当人富有之后,内心往往是空乏的、无聊的,除非他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有机体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一个追求圆满的过程。一个没有意义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所以,当一个人觉得没有生命意义的时候,就会出现所有看起来是精神疾病的症状的状态,其实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治疗,只有在体现了意义与价值的时候,这种症状自然就会消失。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精神应急”(spiritualemergence)。
这也就解释了人们为什么必定要有彼此支持、彼此分享的“超个人”的需要,因为“生命的意义”是一个人活着和活得好的重要元素。
四、人类是小宇宙,他们在回归大宇宙的路上:
佩尔斯所创的完形疗法(GestaltTherapy)讲的就是从部分到完整的一种疗愈法。只不过他将范围局限在人的个体上。殊不知,从整个宇宙来表述,人只是所有存在的部分,而不能称之为整体,这也就是人们会有所谓的存在性的孤独感或不完整感的体验。超个人心理学与治疗就是帮助人们超越个人的范畴,进入到大我,也就是大宇宙的领域内,这样才会彻底的消除掉那种深处的孤独感和不完整感。
五、从外求回到内在的寻根求源的过程:
记得中国的哲学家朱熹曾经写过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何能清若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心理学百多年来就是针对人们内心不祥和与不快乐而产生的,为了找到人们生存的出路,使人们活得更愉快些,各种理论和治疗方法都出炉了,但是效果并不昭彰。然而,朱熹老先生就很清楚明确的将快乐的源头给我们指了出来,那就是,内在的源头活水。
人类最大的问题就是向外寻找答案,将自我的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肯定与认同上,却忽略了人们最大的智者就是内在的圆满真我。传统的心理学对直觉、灵感给予否定,对超感应的能力,如第六感、预示等等都投反对票。但是对于爱因斯坦及许多的科学家的发现来自于灵感却不敢置评。其实,我们的内在原本就是圆满具足的,只是因为我们的妄自菲薄,而压抑了自己。
以上的五个假设,只是我综合出来的一些最为基础的超个人见解。如果想要对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有更多的了解可以参考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出版的《超个人心理学》(武汉心斋有售),台北心灵工坊出版的《超个人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与灵性转化的整合》及上网查询,读者们可以有更多的收获。
超个人心理治疗
建立在超个人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上所发展出来的心理治疗,就远远地超越了精神分析、行为治疗的病理学导向的治疗。它也突破了人本心理学以个人为本的偏狭范畴,而进入了超越个人而与他人,与其他的存在体,与宇宙合一的更宽阔,更开放,更发展与成长导向的一体关系的治疗方向——与自己的身心灵的一体,与其他人的一体,与天地合一的一体。这也是一种意识的探索与整合的过程。
上面我曾提及到变换意识(Alteredstatesofconsciousness),在这种意识状态中,看似有精神疾病的案主,可以进入到这种意识中去了解发生在他身上的创伤,透过再次的经验(在传统的心理治疗会觉得不可思议,也不可能)那曾经发生过的情景与事件,修正、改变与转化,这样就能够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这就是超个人心理学所强调的所有的细胞都有记忆,回到深层次的记忆之内去了解事实的真相(我们在理性上的认知,很多时候是扭曲的),这才是治标治本的根本。
世界上非常有名的一个超个人心理学家与治疗师斯坦尼斯拉夫·格罗夫,在他的最为前沿的著作《PsychologyoftheFuture》,中文译名为《非常态心理学》就谈到一种全回归意识,在这种意识中的人会有所谓的“两只脚踩在不同世界里”的感觉,也就是说他会经历所谓的两种不同的现实,传统的精神疾病大概表述的就是这种状态。但事实上,这个人并没有精神病,只是进入了另外一种非常态意识,在这种意识中,如果得到正确的理解与帮助,他的视野,与人的关系等等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与突破。
这种全回归的意识,会将一个人的感官知觉改变。当他闭上眼睛的时候,能够被个人历史、动物、大自然,或是集体潜意识的心像所充满。这些能够将他带入原型的生命和神话经验的领域。当他张开眼睛的时候,对环境的直觉能被这种意识生动的投射而转化提升,这包括了各种声音、躯体感觉、嗅觉和味觉的改变。
与这种全回归状态有关的情绪包括很广,有如痴的狂喜、如醉的幸福感、深不可测的恐惧、极大的愤怒、彻底的绝望、强烈的罪恶感等等,呈现出极端的形式。
一个人会被各种信息所淹没,但却不能用日常思维的方式对它们进行筛选判断。在时间的推移中,他渐渐地能够对自身历史、潜意识活动、情绪困扰和人际关系问题,产生深奥的心理洞察,也能对超常的现象有超出常人的体悟。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的对此意识做更多的探索。
检视与讨论
在这篇文章的开始我就谈了两个个案,一个是中学生坤坤,另外一位是爸爸李。针对这两个案例,我来谈谈超个人心理治疗的看法。
案例一坤坤:
坤坤几年没有跟爸爸说话,而且非常地仇恨他。另外,讨厌那所正在就读的高中,学习上有困难,一方面对他人抱怨,另一方面又对自己很失望。从坤坤的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出,坤坤的愤怒与哀伤是非常合理的。在这种“不安全”的情况下,他的认知,也就是意识必定会改变,看到穿白衣的观音大士是反应出他的内在需要,因为观音大士是一位知名的菩萨,祂是慈悲的,带给人的是安慰、安全、温暖与“遐想”——我们所想要投射的理想都可以放在祂的身上。如此看来,坤坤并没有什么精神疾病,有的只是内心苦闷却寻找不到出口。
再者,从超越个人的层次来看,观世音菩萨的出现,也有可能是坤坤在这么悲苦的情境中,内心的呼喊受到观世音的回应也未可料。总而言之,在很开放及信任的互动之中,坤坤对我的安全感非常的牢固后,我们进行了治疗。现在的他,情绪平稳,与父母的关系都很好,而且有一份很好的职业。至今,我也没有觉得他有精神分裂症的现象。
案例二爸爸李:
同样的,爸爸李,一个被高度期待的丈夫与父亲,其实是一个内心很恐惧很压抑的人。试想,如果是我们的话,我们大概也会很害怕的。六个女人的依靠压在一个男人的身上,不难也难呀!既然不敢跟他们说话,内心的痛苦只好跟“神明”来表达了。这是其一。至于要送进精神病院,拒绝与拿刀抗拒,在当时的情况其实是很正常的反应。
由于语言的障碍,他的方言我无法听懂,但是在心灵的交流上,他与我建立了很信任的关系。他看着我的眼神,让我感动。我没有反对他与神明交流,只是了解了他们交谈的内容,并且鼓励他也将想法与家人沟通。当然,我也与家人们做了一次谈话,大家也明白了自己也一个造因,也愿意将自己的责任自己承担,尤其是妻子,不再打骂他。后来从孩子那儿知道,他慢慢的也跟家人沟通,也不再需要药物了。当然,与神明的沟通还是继续存在的。神明是他的精神支柱,没有必要去反对他。在有神明的支持下,他才不会真正的产生精神疾病。
在超个人的心理治疗中,这两个在传统治疗领域诊断为精神分裂的病人并不是精神分裂,只是在精神非常压抑痛苦的情况下所产生了另外的精神依托,为的是能够活存下来。他们在超个人的领域中,是正常的,是精神发展中的一个现象而已。其实,这两个案主在开放与接纳的环境中,与家人与自己的关系都发生了非常大的积极与正向的变化。
当然,在超个人心理治疗的范畴内,有没有病态的人?从现象界来看,那是当然的,因为只要有人觉得自己时刻都被迫害,所以要加害自己、他人或是施行暴力,这“有可能”是病态的。但是,我们不轻易判断与诊断。用超个人的眼光和态度来面对案主,是开放与接纳的,是聆听的与陪伴的,因为每个人的意识形态因为他的生成、养成不同,我们不会以权威自居,而是以案主为尊。只要为他们的益处,一切都可行,也都可成。
来源:人本/超个人心理研究中心武汉心斋
小奥花园每周举办各类沙龙。包括:音乐天赋开启;关系之舞;冲击疗法拍打;振觉呼吸体验沙龙等,以及各类个案疗愈,欢迎大家参与体验!
北京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