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面临严峻挑战。
12岁少年每晚胃疼,原因竟是抑郁
北京刘女士家的孩子今年12岁,为了孩子的学习,她把孩子送去了河北最好的中学读书,但蹊跷的是,一到晚上,孩子就会胃疼肚子疼。刘女士说,去了学校一个月,孩子瘦了十多斤,不适应学校的寄宿生活,没有精神也不愿意和同学说话,连吃饭也受到了影响。
经过检查后,孩子最后被确诊为轻度抑郁。医生介绍,刘女士的孩子是典型的“心理疼痛”。人在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会出现非器质性身体疼痛:比如头颈部钝痛、胸闷气短、不典型面痛、慢性腰背酸痛等等。专家提示,出现非器质性的身体疼痛不可小视,应及时就医,缓解心理障碍,才能恢复健康肌体。
好好的孩子,不就学习压力大了点,怎么就是抑郁症了呢?医生介绍,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坏心情”,而是一种疾病,情绪低落2个月就可能患抑郁症,需要引起重视。目前,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随年级增长呈上升趋势,一些孩子长期处于情绪低谷,且女性抑郁焦虑发病率高于男性。
警惕过度“鸡娃”!
“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此前热播的电视剧中,小学生小颜讲出的这句台词,可能是很多不断被“鸡”的孩子们的心声。而过度“鸡娃”导致孩子抑郁的现象,也引起了网络热议。
抑郁症患者小明的母亲曾经也是一位“鸡血妈妈”,在孩子被确诊为抑郁症后,她通过专家解答,学会了和孩子沟通,也渐渐懂得尊重孩子、接纳孩子,逐渐放弃了追求完美的想法,真正体会了:让孩子健康成长才最重要。
父母的厚望、学习的压力、升学的竞争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给儿童青少年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刺激和心理压力,人们忽视了儿童青少年早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提醒,父母应当意识到,孩子快不快乐远远比孩子优秀不优秀要重要得多。
少年不识愁滋味?是我们没懂他们的抑郁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但在我国,对抑郁症的医疗防治还处在识别率低的局面,医院对其识别率不足20%,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同时,抑郁症的发病(和自杀事件)已开始出现低龄(大学,乃至中小学生群体)化趋势。
过去,大家普遍认为“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小孩子家家会有什么抑郁症呢?事实上,抑郁症并不是情绪低落这么简单。千万不要觉得抑郁症是小事,不放在心上,疏于医治,最终造成病症加剧,甚至引发自杀等悲剧。
专家指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由于家庭对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以及患者、家属的病耻感,不少患者耽误了最佳治疗期,提早治疗、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医生提醒,发现孩子有持续的情绪低落、时间超过两个月,一定要及时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以防万一。医生会在专业情绪量表等辅助手段的帮助下作出病情判断。
抑郁症并不可怕,即使孩子确诊得病,世界也不会因此崩塌。经过医生及时的治疗、调整,家长给予耐心陪伴和关爱,相信孩子最终可以回归正常生活。正视抑郁症,一起治好这场“情绪感冒”!
本文综合自央视网、新民网等
编辑:陈雯
责任编辑:陈敏
-本文完-版权声明: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