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24/6/18 11:12:24   点击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同步练习

#今日早安问候#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襟怀(jīn)宽宥(yòu)麾下(huī)自惭形秽(suì)

B.云霓(ní)憎恶(zēng)轻觑(qù)金戈铁马(gē)

C.积攒(zǎn)几案(jī)坍塌(dān)悄无声息(qiǎo)

D.广袤(mào)挟持(jiá)沼泽(zhǎo)抽丝剥茧(bō)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广袤(mào)积攒(zǎn)疆域(jiāng)相得益彰(zhāng)

B.惊骇(hài)游弋(yì)储藏(chǔ)自惭形秽(huì)

C.憎恶(zèng)麾下(huī)剥除(bō)间不容发(fā)

D.濡养(rú)坍塌(tān)泥泞(nìng)金戈铁马(gē)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B.雨果,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论教养》的作者是利哈乔夫,苏联学者、作家。

D.《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毕淑敏,当代女作家。

4.下列语法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中的“快活”是形容词。

B.“精神的三间小屋”“斑羚飞渡”“蚊子和狮子”“热爱生命”分别是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和动宾短语。

C.“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这是一个因果复句。

D.“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中的谓语是“盛放”。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B.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

C.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D.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

6.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年来疼痛的折磨已使他形销骨立。

B.这是她父亲留给她的产业,没想到她的叔叔却鸠占鹊巢。

C.从古至今,美就是一个千丝万缕的大谜题,不知道有多少人都在尝试着抽丝剥茧地去了解它。

D.在语文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同学小华的热心帮助下,李明在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真是相得益彰啊。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身体活动的空间是可以计量的,心灵活动的疆域,是否也有个基本达标的数值?

B.通过学习《精神的三间小屋》,使我懂得了如何修筑好自己精神的小屋,建设精神的大厦。

C.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是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D.只有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就能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

8.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宽宥困厄形消骨立铮铮作响

B.嘟囔矗立李代桃僵费时弥久

C.灰烬轻觑鸠占鹊巢坚固优雅

D.窗棂蔑视抽丝剥茧缤纷和谐

9.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

①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

②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挫折

③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

④很多人从表面看来你可能很羡慕他,但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

⑤美学大师蒋勋曾写道:“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都要经历才够完美。”

⑥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

A.⑤②①③⑥④B.②①⑥③⑤④

C.⑥②①③⑤④D.①③⑤⑥④②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方寸田园

琦君

一位文友自美归来,与朋友们畅叙离情以后,就悄悄地回到乡间自己经营的三间小屋中,读书译作,静静地度过农历新年。她可说真懂得众人皆忙我独闲的诀窍。难怪另一位文友欣羡地说:“真希望什么时候也有个田园可归。但又觉得自己仍不够那份淡泊,俗愿尚多,大概没有那种福分。”

玲珑的三间小屋隐藏在碧树果林之中,满眼的绿水青山,满耳的松风鸟语,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太阳、月亮、星星,轮流与你默默相对,这份隔绝尘寰的幽静,确实令人神往。但若没有朋友共处,会不会感到寂寞呢?且看小屋的主人,住不多久,就匆匆赶回十丈软红的台北市,一到就打电话找朋友再次“畅叙离情”。可见田园的幽静,还是敌不过友情的温馨。古代的隐士,在空谷中闻足音则喜。因为“鸟语”终不及“人语”可以互通情愫。陶渊明先生尽管嚷着“息交绝游”,但他在“乐琴书”之外,仍然要“悦亲戚之情话”。他的理想国桃花源中人,一个个都要设酒杀鸡,款待洞外闯入的陌生人,也关心着洞外的人间岁月。我想那时代如果已有电话,陶先生一定会在北窗高卧,酒醒之时,拨个电话和山寺老僧聊上半天,或是给他念一首新作好的长诗,彼此讨论一番。因为“得句锦囊藏不住,四山风雨送人看”的人,怎么离得开朋友呢?

我认为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同享。张心斋把朋友分成五类,他说:“上元须的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他固然妙语如珠,亦见得前人有此清闲。而我们如能于百忙之中,挤出一点时间,约二三知友小酌,琅琅笑语,畅话平生,其乐并不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辛弃疾不是说吗:“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溪山就是好友,好友胜似溪山。想起王安石与苏东坡在政见上是死对头,可是王安石罢官退隐金陵之后,东坡去探望他,安石留他同住乡间。东坡答诗云:“劝我更谋三亩宅,从君已觉十年迟。”依旧是无限文章知己之感,可见友情是何等可贵。

人到了中年以后,心情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山水田园。可是生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那位文友所谓的“俗愿”,亦未始不可以充实一下心灵。否则居魏阙而思江湖,心情反而不能平静。杜甫虽然讴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他自己并不甘心做一个“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因为他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驯”的大愿,也有“但愿我与汝,终老不相离”的小愿。人若没有了愿,就没有了热诚,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恐怕连山水田园之乐,都不能体会了。

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比如说,逛逛书店,买到自己心爱的书;观摩书画展,领略一下名家笔下的意境;听听音乐会、演讲会,扩展一下胸怀;抽空出去买一点鲜花或小摆饰给小屋添点生机绿意;甚至研究一下化妆术使自己容光焕发一番;以至学习一下烹调术使全家大快朵颐,这些都不能说是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说是极淡泊的雅愿,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同时将快乐、健康与友人共享,如此则虽然身处现代都市之中,也不会感到都市的俗尘,令人生厌了。

最近在一位朋友家中小聚,他小小的客室壁间,挂着不同风格的书画;风雅的主人如数家珍似的为我们解说画法、笔意,他的书房里更有许多心爱的汉砚、青田石、陶器等等。闲来把玩,意兴无穷。最有趣的是书桌边一树枯藤,悬着一个葫芦。书架上一座老树丫杈,嵌着一块圆卵石。他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

如此看来,我们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不但自己能徜徉其间,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那么,纵使“结庐在人境”,也可以“心远地自偏”了。

10.细心体会文章一、二自然段。说说“自美归来”的文友为何“悄悄地回到乡间自己经营的三间小屋中”?又为何“住不多久”就匆匆赶回都市?

11.文中多次提及的“俗愿”,实为作者追求的平凡而淡泊的生活,试用简洁语句归纳其具体所指。

12.文中画线句对朋友书桌上的摆设进行了具体描述,在结构中有何作用?

13.这篇题为“方寸田园”的性灵散文写了多种田园,作者最推崇哪一种?从中可见她怎样的情感追求?

14.琦君的散文语言质朴自然,清新雅洁,灵活生动。试赏析下面的语句,体会其特色。

(1)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

(2)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同享。

三、综合性学习

15.某校对八年级学生最希望家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jsfl/25558.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