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摄:johnsoft
字/5分钟阅读
“精神疾病一定要吃药治疗吗?”这是我从事精神科以后几乎天天会被问到的问题。
刚毕业那会儿,我会不犹豫地回答“当然,必须服药!”
工作了十多年以后,遇到不同的案例,我发现是否用药物治疗,就像跷跷板,有时需要药物的比重更大,有时需要心理治疗的比重更大,有时只是医生的支持可能就产生了治疗作用。到底要不要服药,怎么服药,很多时候在精神科更像一门艺术。
我遇到Z先生的时候,他患精神疾病已经10多年了。这10多年来,无法工作,每天都在跟幻听对骂,经常半夜三更大声吼叫,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就外出了,一走十天、半个月,家里人着急得不得了,有时在邻近的外省找到,有时自己回来,但回来的时候都已瘦骨嶙峋,胡子拉碴,气味难闻。就是在家也不理人,喊很长时间也不去洗澡。这种状况让家里人很是痛苦,我建议给他吃一种抗精神病药。药物对他的效果出奇的好,渐渐地就不再半夜骂人了,喊他去洗澡也知道去洗了,慢慢地还会主动给家人做饭,后来找了一份简单的工作,有了规律的生活,有时还能跟着家人出去散散步。
这个时候家人问我还要不要吃药,因为担心药物的副反应。其实答案对家属来说是个选择题,就是希望患者吃着药,可能有副反应,像现在这样生活,还是希望没有副作用,像过去10多年那样生活?
Y太太,严格来说她并不是我接诊的病人。是我们一群医生在讨论精神症状是不是一定要用药的时候,其他医生提出的案例。她一直有幻听,存在了20多年了,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症状,但她从来不理会那个声音所说的内容。她只有一个信念,一个人要把孩子拉扯大,所以每天起早贪黑,去进菜、卖菜,根本就不理会其他的。虽然孤僻一些,但对一个农村妇女来说,不影响她的生活功能,不让她觉得痛苦,也不给其他人带来困扰,这个时候一定需要吃药吗?吃药一定会有副反应,会影响她早起卖菜,对她幻听的效果也不明确,药物的费用对Y太太来说又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有很多难治性的精神疾病,药物用了很多,幻听仍然存在,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希望患者能够跟幻听共存,不理会幻听,不被影响,带着症状生活,而Y太太已经做到了。所以是否用药就是一个值得谨慎考虑的问题。
有的时候抑郁的情绪是由持续存在的外因带来的,K太太来诊是因为丈夫外遇,年轻的时候跟先生白手起家,什么苦都吃了,现在日子过得不错,丈夫却外遇了,如果丈夫知错能改,K太太觉得也可以忍受,但问题是丈夫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反而要求K太太既不能离婚,继续好好照顾孩子,又要宽容接纳第三者。这个应激源持续存在,无法解决,并且还有很多其他需要顾及的社会因素,以至于K太太只能将这件事忍在心里,谁也不能说。所以她抑郁了,症状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但单纯的药物对她的效果就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个时候心理治疗其实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她找到支持的资源、合理的价值观,改变的动力,促进K太太自己做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所以在决定到底要不要用药的问题上,其实无法简单地给出答案。我们需要根据病情,根据功能损害的程度,药物对患者产生的效果,药物产生的副反应等一起综合起来考虑,这个时候治疗方案的选择更像一门艺术。
如果患者有能力选择,也要尊重TA们的意愿,与他们一起商讨,共同找到最适合的方案。可能在病情稳定的时候减少药量,但波动的时候及时加大药量;可能在TA完全明白惊恐发作是怎么一回事,彻底打消恐惧,再也没有症状发作的时候,停用药物,如果有波动再用上;也可能是需要TA尽量地保持长期服药,不中断。
但一直坚持吃药,终生服药,其实不太容易。每当症状好转的时候就很容易忘记,或者是心里觉得可能不那么必要了,就会漏服。这就需要医生作为一个支持者陪伴在旁,提醒患者。
如果患者没有能力选择,TA的疾病影响了判断力,分不出幻觉和现实,把周围安全的环境判断为危险,不断地用自己以为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却实际上危害了其他人,那就只能我们帮TA选择用药物治疗。等药物控制了症状,TA能够判断是非,再让TA来选择。
精神疾病确实是一个慢性疾病,很多是需要长期服药的。但是这个疾病到现在还被社会歧视,服药似乎就成了一种承认自己是精神疾病、低人一等的标志。以致于患者更多地是在跟要不要服药斗争,而不是在跟疾病斗争。
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精神疾病,呼吁社会给患者和家属的压力降到最低,减少患者求医问诊的阻碍,让更多人有机会回到正常自然的社区生活中去!
既往相关文章:
更孤独的旅程
医生,我是服药能手
作者简介:医院康复医学科心理康复副主任医师
长按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