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
为了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相区别,荣格称自己的心理学为分析心理学。
一.理论观点
1.人性观
荣格对人类的前途并不悲观,他相信人是成长的,相信人类能够把握自己,朝向平衡、完整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和谐、宁静的心理状态,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因此他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
2.人格界定
荣格认为人生来就有一个完整的人格,人生的目标就是在原有完整人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多样化、连贯性和和谐性,而避免分散性和相互冲突。这个具有原始统一性和先天整体性的人格称为心灵,包括所有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其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之与环境相适应。
3.人格动力
荣格认为,人的整个人格和精神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且不断变化的动力系统。所谓相对封闭,是说我们必须把他当做是一个锁闭在自身之内的完整的系统。
人格动力的源泉来自心理能,荣格有时用力比多来称呼这种心里能。但这个力比多并不局限于生理方面的性的欲力,而代表着一般生命的能量。
(1)等值原则
又叫等效原则,说的是如果某一种特定心理要素原来所固有的心里能减退或消失,那么与此相关的心里能就会在另一种心理要素中出现。也就是说,精神的能量不会白白地消失,它不过是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
(2)平衡原则
等值原则说明的只是精神系统中的能量交换,并没有说明其方向,平衡原则说明了能量流动的方向。
(3)反向原则
反相原则遵循了牛顿的观点,即每种作用都存在着一种与之相等的反作用力。在荣格的理论体系中,每一种概念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对立概念。
4.人格结构
(1)意识和自我
荣格认为意识是人心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知晓的部分。它在生命过程中出现较早,很可能在出生之前就已经有了。这种自觉意识通过个性化的过程,产生出了一种新要素,荣格将其称为自我。意识由自我意识的知觉、记忆、回想和感觉所组成。
(2)个体潜意识和情结
个体潜意识和意识相连接,可以视为一个巨大的储藏室,里面容纳着曾经一度存在于意识领域内而后被压抑、隐藏、遗忘或忽略了的经验,还有一些因为太过微弱而无法存在于意识界面的经验。个体潜意识里的成分可达到意识层面,容易被意识所接受,与自我是相互作用的。
个人潜意识有一种重要而有趣的特性,那就是,一组一组的具有情绪色彩的心理观念聚集在一起,形成心理观念丛,荣格称之为“情结”。
(3)集体潜意识和原型
集体潜意识是指人类在种族进化中所遗留下来的心灵印象,是千百亿年人类集体经验的沉淀物,是对外在世界作适当反应所需的潜能。它并不是属于个人的,而是属于人类全体的、普遍存在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多多少少都具有同样的或者相似的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原型是对某一外界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可以是某个人物、某个情景,或某些抽象概念。原型往往以梦、症状、艺术形象和宗教仪式等象征的方式表现出来,带有大量的情绪色彩,并且是一种普遍性的思考方式。
(3.1)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机能表现。个体必须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人格面具是个体在各种情况下角色面具的总和,是个人展示给公众的一面,其目的是给人一个好的印象,得到社会的承认。
(3.2)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阿尼玛原型是男人心灵中的女性特征;阿尼姆斯则是女人心灵中的男性特征。
(3.3)阴影
阴影是一种暗喻,是指潜意识中负向的一面,或者人性中黑暗的一面。它包括人类在进化中所继承的动物本能。它比其他任何原型都更多的容纳着人的最基本的动物属性。
(3.4)自性
整体人格的思想是荣格心理学的核心。认得精神或人格,尽管还有待于成熟和发展,但它一开始就是一个整体,这种人格的组织原则是一个原型,荣格把它叫做自性。
(4)人格结构的相互作用
荣格认为,人格(或心灵)是一个系统,各成分之间以三种方式交互作用:
(4.1)补偿作用
(4.2)对抗作用
(4.3)联合作用
5.人格发展
荣格主要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童年、青年、中年。
童年阶段(出生到青春期):是在人生的早期,力比多指向于学习基本的生活机能。
青年阶段(由青春期到四十岁左右):以青春期发生的生理变化为主要标志,荣格称之为“心灵的诞生”,这时候心灵开始获得了自己的形式。
中年阶段(大约四十岁以后):这一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个体更关心智慧和人生意义。
治疗中年危机的方法是将久违了的个人兴趣重新恢复起来。
荣格对老年阶段不太有兴趣。他认为,老年阶段的个体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多。
6.人格成因
(1)父母的作用
所有的人格发展心理学家都强调这一个不证自明的命题,即父母对子女的人格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育的作用
在荣格看来,教师无疑将对孩子们的心理和人格的个性化发挥最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比父母的影响还要大。
(3)社会影响
社会作为个人生活的环境,对人格的整合与发展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荣格指出,社会风尚的改变同人们对人格类型的选择紧密相关。
二、研究方法
荣格的理论依赖的是临床观察,这是一种经验性的研究方法,而荣格一直宣称自己是一个经验主义者。
1.语词联想技术
2.释梦技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