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就诊过程中,患者常常会听到一些诸如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词汇,它们虽同属于心理紊乱的范畴,但有着实质性的差异。正确认识这些心理名词可帮助患者卸下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包袱。
心理问题近期发生、内容尚未泛化和反应强度不太剧烈的心理紊乱状态,主要表现在心理和情绪方面产生一定波动,但思维保持着严密的逻辑性,人格也十分完整。
心理障碍这类人群不仅在情绪方面有较大的波动,而且可出现各种违反逻辑性思维或思维逻辑的错误。初始反应强烈,如在暴怒情况下,出现强烈的非理智行为,冲动毁物。
心理行为异常持续的时间较长(1个月以上),心理负担难以克服。
由于受到长期的精神折磨,有时可伴有躯体化症状或人格上的问题,如心理生理障碍、退缩和攻击等。
心理疾病边缘状态患者往往带有不很典型的异常精神现象,如注意力涣散、好幻想、意志力减弱、自我评价偏离常态、社会交往和人格方面的改变等。
心理疾病在表现最为严重,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等。患者精神活动的完整性、协调性和统一性被破坏,有幻觉和妄想等表现,其行为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人格明显改变,且患者往往缺乏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能力,拒绝就医和服药。
由此可见,由心理问题到心理疾病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加重的病理层次,早期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可避免向心理疾病的演化。 一般而言,前两类需要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后两类则适宜以药物治疗为主。文/上海副主任医师李广智
图/源自网络
推荐文章:收藏吧!这是一篇教你如何快乐起来的好文网上的各种趣味心理测验,千万别当真了换个说法吧,别让这些“语言暴力”毁了你的家庭这是一位精神病患者出院后的作息表,患者家属不妨收藏参考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