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京原路8号(ID:zgjzzzs)
新媒体传播情境下,典型报道有哪些新变化?《中国记者》第七期组织刊发了视点组稿“感受近期典型人物报道的变化与趋向”,剖析了黄大年、廖俊波等典型人物的采写过程与手法变化。本文认为,新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的变化主要包括典型人物数量增多,且多来自基层;基层典型人物的感染力较强;融媒体带来报道方式、传播方式的变化等。本文作者是《温州日报》城乡新闻部副主任章会,文章刊发于年第七期《中国记者》,刊发时标题为《从全景式“挖洞”到整合式“聚光”——解析传播渠道变化带来的人物报道方式改变》。
章会
《温州日报》城乡新闻部副主任
说到融媒体时代的典型人物报道,想跟年轻记者分享一位老记者当年采写典型人物的故事。那是年,全国学习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孔繁森,温州市泰顺县林业局副局长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温州日报》接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后,派了一位年轻记者蹲点泰顺采访。泰顺是国家级贫困县,交通极其不便,泰顺县委书记特批一辆吉普车给记者专用,重走了这位副局长曾经走过的乡村。
半个月后,记者跟身边人交待:“今天我要写稿,中饭也不要打扰。”从早上8点写到下午4点,一共字,在邮局花了40分钟将60页稿纸传真回报社,医院挂盐水了。当晚,该稿在一版大篇幅刊登并配发评论、再转三版整版。值班的总编室主任把大样送到市委书记家中审稿,书记亲自定下主题《扎根山区奉献一生》。稿件见报后的半年里,全市各地区各层面开展对这位典型人物的学习座谈,记者又陆续赶往其位于缙云的老家、母校等地采访,写了30多篇后续报道。
之所以将这件往事写得这般详细,是因为纸媒采用多年的这种典型人物报道方式,集中体现了传统典型人物报道的几个特征:
一是重大典型人物的来源多是自上而下的,往往属于体制内的对象,来自组织推荐或突发性事件。即便是记者从基层了解到的,也是经上级精心核实过,所以数量一般不会多,一年不过一两个;二是它的采写过程往往是记者较长时间蹲点,采访方方面面的相关人等,人物事迹最终是否打动人,靠的是记者的采访功底和写作能力、思考能力,记者的脚步越基层,采访越深入,细节越丰富,人物形象就越丰满。当然,这些采访素材多是正面的,偏向人物曾经做过什么,甚少涉及人物个性中的不足或心理冲突,即使有冲突,也多半是为了衬托人物高大形象;三是呈现方式基本就是大通讯+评论+后续消息,行文严谨,文字优美,多半会结合当下工作,提炼出人物身上一些值得学习的精神;四是发布渠道基本就是纸媒和电视,影响力特别大的可能会延伸到影视剧,比如电影《孔繁森》,电视剧《任长霞》等。
进入自媒体、融时代,随着发布渠道的畅通,典型人物报道的发现方式、表现手段、作者的写作理念等方面都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了报道的话语体系。具体来说,有几个特征很明显:
一、典型人物报道数量明显增多,尤其是从基层报上来的典型增多
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发布,感动发现者的事或人,也许就能打动更多人。挖掘典型的通道一旦被打开,民间舆论场就能不断地推动典型的产生。与此同时,随着网络媒体链接的互动和北京白癜风去哪治得好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