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八段锦
原创首发“给妈妈们的心理学”(ID:jijixlxma)4月27日,长沙一位37岁的海归女博士,带着只有5个月大的女儿跳楼自杀。没有留下一句遗言,只留下了7岁的大儿子。
乍一看很令人震惊,生了二胎的高知女性,说明家庭状况不差,至少不是社会底层,为什么一定要舍下7岁的儿子、和刚生下来不久的女儿一起离开呢?但是,身为一个母亲,甚至不用去想,也能深深地理解。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母亲,还是那个母亲。一个新生儿的母亲,一个二胎新生儿的母亲,一个死后丈夫会对记者说至少“把我女儿留下来好吧”的母亲。不管你有多少知识、背景,不管你曾多么满怀热爱和理想,作为一个母亲,还是能在孤立无援中,耗尽你所有的心力。01牺牲,是一种天性吗?自然界也有一种妈妈,在生完孩子后就会自杀,她不是因为辛苦或者抑郁等等这些人类母亲常常会遇到的困境。她是因为天性。章鱼在无脊椎动物里,可能算最聪明的了,ta的神经元数量甚至远远超过了一些哺乳类动物。法国生物学家吉姆.科斯格罗夫指出,章鱼具有典型的“概念思维”能力,能够解决很多复杂的问题。但是,这么聪明的章鱼,却一直未能进化出让孩子和自己一起存活下去的策略。芝加哥大学神经生物学家曾经观察过章鱼。他们发现,刚产卵的前8天,章鱼妈妈会尽心照顾还在孵化中的宝宝,也会吃一些自己送上门来的猎物,但很快章鱼妈妈就开始绝食了。她们还会用自己的身体撞击水族馆的玻璃边缘或者是水底的砾石,让自己变得伤痕累累,无法愈合。进一步的研究后,研究人员发现,章鱼视腺中与基因表达相关的某些分子被分阶段激活了,它们先是引导章鱼交配,然后再引导它们执行自杀任务。也就是说,死亡是章鱼妈妈自我选择的积极过程。研究人员怀疑这可能与章鱼喜欢同类相食的特性有关,为了避免吃掉自己的孩子,章鱼妈妈选择放弃了生命。孩子活,妈妈就得死。这到底是天性,还是在和天性做抗争?02“破产式育儿”耗尽我的全部,来换你的生命,其实在自然界并不少见。很多动物即便不会像章鱼那样自杀,也会在生完孩子以后自然死去,繁殖就是它们来到这个世界最大的意义。曾经,人类母亲也是如此,她们的价值就在于孕育和养育。所以牺牲,是最被推崇的美德。当我们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就被教导,母亲的牺牲是高尚的,牺牲得越多,就越无私,所以当我们成为一个母亲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地想要奉献自己的一切,把自己放在首位简直就是犯罪。但是一味地奉献,很快就让人会疲惫不堪,母亲甚至会做出极端违背天性的行为,不仅杀死自己,还要杀死孩子。因为她相信,除了她,一个母亲,谁也不可能照顾好孩子。所以她连求助都不愿意。就在前一周,陕西靖边一位79岁的老母亲,被儿子活埋了,就因为她前段时间摔了一跤,大小便不能自理,儿子说照顾她“压力太大”。不知道老母亲被亲生儿子推进废弃墓坑、用事先准备好的铁锹铲土掩埋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只知道获救后的老母亲不关心自己的身体,惦记的还是儿子。她对警察撒谎,说是自己爬进去的,但是儿子最终还是因为故意杀人罪被刑事拘留了。只靠母亲的牺牲,甚至可能养不出一个合格的人类。据邻居称,活埋母亲的儿子,靠打工养活4个孩子。如果纯粹按照自然界的法则,他放弃没有生活能力的母亲,保全儿子,算是明智的选择。但是大多数人听到这件事,都骂他禽兽不如。因为人类不是动物,我们一直在进化,可以同时保全母亲和孩子,我们的神经元,终究比章鱼好用得多。03母亲的进化还有的母亲,虽然肉体没有破产,但精神破产了,就像没有油还在“空转”的发动机,越是努力轰鸣,对自己的伤害就越大。15年前,我生下小男人后不久,是我人生最焦虑和迷茫的阶段。因为我突然发现,虽然生理上我已经成为了一个母亲,但是心理上,我并没有同时很自然地获得母亲应有的智慧和技能。我不由得还是像我的母亲那样,用牺牲自己的方法换取生活的正常运转。我记得还在月子里,晚上我就坚持不让月嫂带他睡觉。我以喂奶方便为由,其实现在想来真的有点好笑,我的奶水根本就不够,但还坚信只有母乳最好,拼命想当一个合格的奶牛,我都怀疑小男人很多时候是喝得太辛苦,饿着肚子昏睡过去的;还有一个理由也有点荒谬,看多了月嫂给孩子喂安眠药的新闻,我坚信除了妈妈,也就是我本人,谁也不会在小男人吵闹时一直按捺住想要采取暴力的心。(后来证明,对他使用暴力最多的人,就是本宫)所以,虽然我笨手笨脚,完全不如月嫂有经验,但我本着极度负责的态度,绝不肯假手他人。结果就是,我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也不打扮自己,就那么蓬头垢面、整天整夜地守着小男人。其实,并不都是我们身边的人没办法帮助我们,而是我们自己不去调动他们,不敢不去做那个最能牺牲、最要负责的人。但是我真的很郁闷,育儿的过程只是一种巨大的消耗。要么他舒服,要么我舒服,总之我们不可能同时舒服了。而且极有可能,我们同时都不舒服!破产式育儿,就是我掏空一切,还满足不了彼此的需要。直到小男人一岁多的时候我去学了心理学。哇,豁然开朗啊!我自以为什么都学通了,但是前段时间,小男人进入青春期了,老妈进入幼儿期了,“二胎”生活的挤兑,我发现自己又开始暴躁了。怎么以前解决过的问题,现在又冒出来了?这段时间我很认真地思考,我发现研究育儿的书很多,什么敏感期,发展阶段什么的,详细得很,几乎出现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对应的理论。但除了孩子一出问题就被狂骂以外,母亲本人没得到过真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