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问答高校心理学公共培训为什么劣质

文章来源:精神_精神心理_精神心理疾病诊疗网站   发布时间:2019-4-3 13:20:18   点击数:
  

QA

  问:高校心理学公共培训为什么劣质教材居多?

  答:最近,中山大学女生秋白将教育部告上法庭,因为广东省高教厅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的指定心理学培训教材涉嫌严重歧视同性恋。中山大学校方则采用维稳手段恐吓、威胁和抹黑秋白,一时间成为不折不扣的一桩高校丑闻。

  事情的源头是广东省教育厅组织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所使用的岗前培训教材《高等教育心理学》里面的一些关键知识点远远落后于学界共识。教材中仍然沿用20多年前陈旧的知识,将“同性恋”归类为“性变态”的一种。事实上,我国学界从年便开始讨论,并于年正式发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简称CCMD-3)中,明确不再将“同性恋”划入“性变态”范畴。

  换言之,作为一本公共心理学教材,从年开始就应该将明显错误的知识点予以修订。10多年过去了,仍然在大规模使用关键知识陈旧,而且极易带来误导和争议的教材,实在是学界之耻,教育之耻。

  尽管随着我国心理学教育与国际上交流日益频繁,优秀的国外心理学教材陆续被大量译介进来;而且国内每年都有优秀的专业心理学教材问世。通常,只要任课教师不存私心,大多数心理学课程每学期都能从近十种本国内外优秀教材中比较、选择。也就说,现时代根本不缺优秀教材。但其实,不仅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教师资格培训心理学教材为明显劣质教材,在大多数高校只要涉及公共课,或公共培训心理学教材,给学生指定配备的也多为劣质教材。这些劣质教材通常具有普遍的一些通病,像体系结构缺乏内在逻辑;知识点的铺陈毫无章法;关键知识点陈旧甚至错误;教材例举和归纳草率肤浅;一些教材则根本就是连篇累牍地从其它地方抄袭搪塞。造成此种怪现象的原因,主要涉及如下一些因素:

  1、相对来说,心理学专业课教材因为任课教师基本都拥有教材选择权,只要该任课教师没有自行编撰教材,就可以尽可能选择适合的优秀教材。但公共课或公共培训班教师往往没有教材选择权,甚至连教学院系、学校也未必有教材选择权,像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培训教材往往由各省教厅组织、指定;心理咨询师认证资格考试培训教材则有全国心理卫生协会,这些考试组织机构都具有垄断性,在教材选择和培训组织上既缺乏竞争,也几乎不受监督和约束。

  2、公共培训教材的发行具有巨大的潜在利益。虽然在专业课教学中也难免会有些教师会选择自己编撰,或者有交情的同行编撰的教材,但每学期也就几十、上百本而已。但公共培训不同,动辄数千、数万,甚至数十万本。以目前教材发行的批零差价来估算,教材环节就足以给那些垄断的机构或个别人带来丰厚的利润。

  3、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评价体系里,往往论量不论质。尽管优秀教材早已满足教师的选择需要,但每年仍然有各个高校为了评职称而炮制大量劣质教材。像以《高等教育心理学》为名,在读书网站豆瓣上能轻易搜索出上百种,绝大多数甚至没有一个读者评价。

 

  劣质心理学教材的使用,轻则误导学生;严重的则可能引发争议。中山大学校方挟权力恐吓、威胁和抹黑敢于提出异议的女学生,酿成不折不扣的一桩丑闻,起因便是源于公共心理学培训使用了劣质教材。

  因此,要使高校学生避免使用劣质心理学教材,恐怕就需要打破某些公共培训项目对教材的垄断,组织考试机构不能介入培训环节;考试机构只能拟定考纲,而不能指定教材,更不能组织培训。当然,更重要的是,高校教师的职称评价体系如何打破论量不论质的怪圈,恐怕才是杜绝劣质教材的根本。

(本文主要内容以专栏文章形式刊发于《新京报》今天的“心理嘀咕”专栏,刊发名为《高校公共培训教材为何舍优选劣》。本次问答与专栏文章修改较多。关于中山大学丑闻,可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原委。)

-08-24

--------------------------------------------

(本文允许网站或其他公号转载,但请先扫描支付费用。)

回复F,浏览《周末讲堂》目录;回复Q,浏览《心理学问答》目录;回复P,浏览PsyEyes本周推荐文章。

学习心理学,最好选择译版教材。

赞赏

人赞赏









































北京中科白巅疯医院
中科UM-D
转载请注明:http://www.gfsg.org/yyz/191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