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研究显示,电休克治疗(ECT)可使严重情感障碍(抑郁症、双相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患者出院30天内的再入院风险下降46%。
另一方面,16万名患者中,仅有人(1.5%)在入院期间接受了电休克治疗。
讨论电休克治疗(ECT)时,经常被提及的两点是:
1.ECT是针对严重情感障碍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没有之一,有时甚至是救命的手段;
2.ECT的使用仍明显不足;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拥有ECT治疗指征的患者未能接受到这一治疗。
作为对第2点的补充,随着抗抑郁药的出现,ECT在总体人群中的使用甚至呈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提示,人们或许需要在群体层面上探讨ECT的公共卫生价值,如患者的再入院风险。
一项6月28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影响因子15.)的研究[1]中,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者开展了一项准实验研究(quasi-experimentalstudy),旨在探讨ECT治疗与严重情感障碍患者30天内再入院风险的相关性。研究使用了来自美国9医院患者的出院数据,共纳入了?名主要诊断为抑郁症(MDD)、双相障碍或分裂情感性障碍的患者,并基于年龄、性别、种族及诊断进行了分层分析。主要转归为出院30天内的再入院率。
主要结果
总体而言,16万名患者中,有人(1.5%)在入院期间接受了电休克治疗,主要发现如下:
▲分析显示,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接受ECT的可能性更高:年龄较大(平均年龄56.8[16.5]vs45.9[16.5]),女性,非西班牙裔白人,诊断为抑郁症而非双相障碍或分裂情感性障碍,共病躯体疾病,有私人或Medicare保险覆盖,医院医院。
▲对于使用ECT治疗者而言,其出院后30天内再入院的比例为6.6%,显著低于未接受ECT治疗者(12.3%,RR,0.54;95%CI,0.28-0.81);换言之,风险近乎减半(46%)。
▲相比于女性,男性的这一获益更为显著(RR,0.44vs0.58);相比于抑郁症(RR,0.53),双相障碍(RR,0.42)及分裂情感性障碍(RR,0.44)患者的这一获益更为显著。
作者认为,ECT可能与严重情感障碍患者短期内再入院风险的显著下降相关,在充分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扩大ECT的使用对于患者及社会或许均可带来获益,而上述潜在的群体层面获益可能遭到了忽视。
评论:现代电休克已今非昔比
同期发表的评论[2]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HaroldA.Sackeim博士指出:自上世纪四十年代,ECT即被视为严重心境障碍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其缓解速率及比例之高,令其他治疗手段望尘莫及。ECT对单双相抑郁疗效相当,还具有很强的抗躁狂属性。长期ECT治疗还可降低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并且,近年来ECT治疗的技术不断精进,大幅降低了包括认知副作用在内的安全性问题:高电量超短脉冲右单侧ECT治疗过程中,研究者甚至未能检测到任何记忆及其他认知方面的不良反应。
本项研究不仅进一步为ECT的疗效提供了证据,其最重要的贡献可能在于揭示了ECT使用率之低(1.5%)。一系列非临床的经济、文化及政治因素严重影响了ECT的使用,只有跨越这些阻碍,我们才能让无数患者体验到更好的转归。
(详见今日第一条推送内容)
延伸阅读电休克治疗感觉如何?患者这样说
文献索引:
1.SladeEP,etal.AssociationofElectroconvulsiveTherapyWithPsychiatricReadmissionsinUSHospitals.JAMAPsychiatry.PublishedonlineJune28,.doi:10./jamapsychiatry..
2.SackeimHA.ModernElectroconvulsiveTherapyVastlyImprovedYetGreatlyUnderused.JAMAPsychiatry.PublishedonlineJune28,.doi:10./jamapsychiatry..
医脉通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