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心理与健康》年5期(已获权转载)
从一个新手咨询师到累积了一些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我时常会和咨询师朋友们进行交流和分享,发现这一路走来,会有相似的问题和困惑,甚至会走一些弯路。
当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的成长道路时,会发现如果我们在接待个案之前有更多的积累和沉淀,可能就会多一些从容,少一些挑战。
因此我有一些成长经验,愿同想要做心理咨询或者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伙伴们分享。
1
思考从业动机
之所以要思考从业动机,是因为从业动机往往会转变成为不良的影响,从而影响咨询关系。
在一次督导的过程中,我的督导师曾问过我几个问题,她说:
“当初你为什么要做心理咨询师?”
“我的老师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她对我有很大的影响,我希望像她一样去影响别人”
“当你的来访者没有被你影响的时候,你什么感受?”
“觉得很挫败,自己没有价值感”
“那当你有这个感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我顿时恍然大悟:“我会一直想怎么才能对他产生影响,然后会忽视来访者的表达,忽视我们两个人的关系”
督导师微微笑了笑说:那你是为了满足自己还是满足来访者呢?”
“………”
在《心理咨询师问诊策略》一书中,指出了三个人们从事心理咨询最常见的动机:
1、为他人做那些别人已经为我们做过的事情。
2、为他人做那些我们希望已经为别人做过的事情。
3、与他人共享我们自己所获得的一些启发性的东西。
这些是人们想要成为咨询师所具有的普遍动机。但是,往往具备这些动机的人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使动机转变成对咨询不利的影响。
比如,可能会在咨询中经常感到挫败,而这种挫败感又会影响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反应,从而使咨询师的行为变得骄傲而非谦恭、强求而非邀请、宣泄而非倾听、要求而非信任,强迫而非允许。
就像我上面所举的督导过程的例子一样,我从事心理咨询的动机是“为他人做那些别人已经为我做过的事情”,正是抱有这样的动机,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一旦我和来访者的咨询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来访者如果没有发生变化,我就会感到特别挫败,而这种挫败感会影响到我对来访者的反应,进而影响到咨询关系。
当然这可能是作为一个新手咨询师很容易遇到的。关键是,如果能够对自己的从业动机以及这些动机的潜在影响进行思考和觉察,那么便可以在咨询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调整,而不是对咨询关系和自我的状态浑然不知。
2
补充自己的理论知识
如果说自己所修的专业本身就是心理咨询相关的,那么相应的理论基础会相对较好。但是对于中途转行的伙伴们来说,可能需要额外补充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础理论课程。
朋友H是一名外科大夫,在她医生的事业做的风生水起的时候,转到了心理咨询行业。她是通过研读感兴趣的心理学书籍开始理论学习的。
从基础理论到专业诊断,再到个案概念化和案例解释,用她的话说,“这些前期的理论知识使我对心理咨询进程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为我以后的心理咨询工作搭建了一个框架,使我不至于在刚开始做心理咨询的时候过于慌乱,并且可以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尝试着对理论知识进行运用。”
在增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遵循着“先浅后深、先易后难“的原则。
比如我在开始读《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一书的时候是完全没有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的,第一次几乎是糊里糊涂的看完了。但是当我累计了一定的精神分析基础知识和案例以后,再读这本书,那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我的另外一个同行朋友是通过参加读书会的方式进行学习的,在读书会上相互交流读同一本书的体会。
她曾对我们分享说,每一个人对同一本书可能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些不同拓展了她自身理解的局限性,比她一个人埋头读书的效果好的多。她说其实每个人对同一本书的理解都是个人内在的投射,通过不同的人对同一本书的投射,可以看到人的丰富性和每个人内在的不同,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并且在参加读书会的过程中,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并和他们建立了联结,分享资源,加速了她的学习进程。
在补充理论知识方面,可能不同的咨询师采取的方式有一些区别,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风格和喜欢的方式来进行选择。
3
体验咨询过程,促进自我成长
在你累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去做个人成长,这也是大多数有经验的咨询师对刚入行的新手咨询师所强调的内容。
因为如果不做个人成长,可能很难体会什么是无条件积极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好白癜风可以治疗得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