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久不见了~也有很多新加入读者不认识我,我在这里介绍一下自己,我是一名原创的推理小说家,笔名:鬼才侦探。喜欢推理逻辑,法医,痕迹检验,心理学等等。我对很多专业都比较有些兴趣,都会试着去了解我所感兴趣的东西,去研究。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考研究是最好的习惯。
1.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和目的是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之一,它直接决定并影响犯罪行为的危害性质和危害程度,对定罪与量刑具有直接的重要意义。
犯罪目的
概念: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主观上通过犯罪行为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即是以观念形态存在于犯罪人大脑中的犯罪行为所预期达到的结果。
分类:
1)直接故意中的意志因素,即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直接造成危害结果的希望;
2)指在故意犯罪中,行为人通过实现行为的直接危害结果后,所进一步追求的某种非法利益或者结果。如刑法分则所规定的非法占有目的、牟利目的等等。
3、表现形式:
1)刑法分则明文规定;
2)分则虽然未规定,但根据条文对客观要件的表述及条文之间的关系,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目的。
目的犯的目的被称为“主观的超过要素”,即:犯罪目的只要存在行为人的内心即可,不需要存在与之对应的客观事实;目的实现与否,既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也不影响犯罪既遂的认定。
意义:
1)在某些犯罪中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刑法分则明文规定某些犯罪以具有特定目的为要件;如果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这种特定目的,则不构成犯罪或者只能构成其他犯罪。如赌博罪必须“以营利为目的”,否则不构成犯罪。这种犯罪称为目的犯。
2)在某些犯罪中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之一。例如,同是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如果出于出卖的目的,就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如果不具有该目的,则仅成立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
3)影响量刑。犯罪目的不同,说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不同,因而导致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产生差异,进而影响量刑。
犯罪动机
概念:
指刺激、促使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它回答行为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故犯罪动机的作用是发动犯罪行为,说明实施犯罪行为对行为人的心理愿望具有什么意义。
产生犯罪动机的条件:
一是行为人内在的需要和愿望;
二是外界的诱因与刺激。
意义:
1)犯罪动机侧重影响量刑。
2)犯罪动机对直接故意犯罪的定罪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关系
共性表现在:
1.都是行为人的心理活动;
2.都通过犯罪行为表现出来;
3.都反映行为人的某种需要;
4.有时二者甚至是一致的。
区别:
1、在心理现象顺序上:动机产生在前,目的产生在后;
2、从内容上:犯罪动机属于错误的思想;是一种更内在、内容更抽象、埋藏得更深的心理现象;犯罪目的是发展到希望通过犯罪行为以满足错误愿望的犯罪思想,是具体的;
3、在犯罪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上:动机回答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动因何在,目的回答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发生的结果是什么;
4、在与危害结果的联系上:动机不以危害结果为内容,它们之间是间接的;目的一般以危害结果为内容,直接的。
5、在犯罪构成的地位和作用上:犯罪目的是某些罪法定构成的必要的要件;犯罪动机一般影响量刑,只在以情节严重、情节恶劣为构成要件的犯罪中影响定罪
6、在他们之间的表现形式上:同一性质的犯罪,动机可以多种多样,但目的只有一个;不同性质的犯罪,目的不相同,但动机可以相同。
注意:
1、一般认为:犯罪目的之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间接故意与过失不可能存在犯罪目的。——研究的余地。
2、刑法中有的条文尽管以“目的”自居,但仔细分析却是动机。例如:破坏生产经营罪“由于泄愤报复或其它个人目的,毁坏机器设备……”从内容上此目的是说明行为人为什么实施破坏行为,而不是说明行为希望达到的目的。
一、物欲型犯罪心理
物欲型犯罪,是指犯罪人侵犯他人或公共财物,以满足其非法的物质需求为目的的犯罪,是从犯罪主体的犯罪动机来区分的犯罪类型。它的犯罪客体主要是财产关系,一般包括盗窃、抢劫、抢夺、诈骗、敲诈勒索等财产犯罪,以及走私、贪污、受贿、制毒贩毒、制假售假等经济犯罪。物欲型犯罪无论社会制度如何,都是刑事案件中的主要罪种之一。近年来我国的物欲型犯罪一直居高不下,在刑事案件统计中,位列第一位。仅盗窃、抢劫、抢夺、诈骗这$种类型,就占了全部刑事案件的,再加上贪污受贿等经济案件,所占比重更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物欲型犯罪的动机、行为方式、侵害对象有哪些带规律性的特点。
物欲犯罪的主要特点
1、经济犯罪情况突出
商品经济社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竞争中的获胜者获取高额或超额利润,个人财富急剧膨胀,拥有土地、矿山、别墅等等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大量的竞争失败者,为生存而忙碌、为生存而奔波,受生存的垌扰。有的其至债台高筑。在这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两极分化的商品经济社会中绑架勒索、盗窃、抢劫、杀人越货现象也就必然会出现。市场竞争的普遍化和规律化,市场竞争规则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使少数道德观念扭曲的人,不择手段地进行不正当竞争。产生犯罪。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引起人们“财富价值观”的变化。社会生活中,利益是人们首先考虑的道德要素。部分人的“财富价值观”发生扭曲.将拥有的财富的数量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唯一尺度.为聚敛财富,不顾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导致经济犯罪。金融犯罪,信用卡诈骗等犯罪层出不穷,往往也都是在极度的物欲的怂恿下,一步步走入犯罪的深渊。
2、“贫困和愚昧”式的物欲型犯罪未有明显减少
闭塞的穷乡僻壤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过着单调的粗茶淡饭的贫困日子。如果就这么过下去,他们不会犯罪。在媒体和信息的刺激下,他们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外出“淘金”去了,他们对财富追求的预期值一下提高了。其中多数人通过辛勤的劳动,逐渐增加了收入,平衡了逐渐增高的期望,因而如愿以偿;也有少数人,一无所有,无文化、无技术、无资金,即使勉强就业,工资不会高,工作也会不稳定。他们游荡于市场边缘,很难获得市场“准入证”。他们生活贫困,又时时受到城市繁华生活的刺激。远离家乡,失去了乡规民约和道德亲情的约束,匿名心理和由被剥夺感造成的严重的失衡心理,加之松散淡漠的社会和人际关系,他们很容易发生偏离社会的行为,铤而走险,用非法手段获取利益和财产。这种情况,城市居民也有。从小好吃懒做,没有技术,不愿意学习,又不愿吃苦;还有一些人身怀一技之长,但总不能在自己和市场中找到满意的契合点。这些人长期徘徊于市场之外,又不能安守清贫。他们的犯罪成本很低,“赌一把”的想法使他们很容易冲破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由良心道德构建起来的自我约束。他们是物欲型犯罪的潜在的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3、行政人员贪污腐败现象加剧
政府部门的腐败加剧了物欲型犯罪的发生,在某些不良官员的诱导下,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恶劣的示范作用,因此,很大一部分物欲型犯罪跟官员腐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些人错误的认为给钱好办事,所以千方百计的迎合办事者的口味,送出所谓的“心意”。
4、“拜金主义”式的物欲型犯罪
(1)财富也是一种权力。权力是一种社会地位的标志和对他人的支配力量。计划经济时代,权力单一而明了:当官。这是一种政治权力,通向权力的道路狭窄而漫长。市场经济下,政治权力依然令人向往,但随着经济多元化,权力也多元化了。人们可以有多种方式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理想中的社会地位。通向权力的道路宽阔了许多;个人财富异军突起,迅速成为地位和权力的象征。获取财富权力比起获取政治权力,门槛低得多,道路平坦得多,谁都可以尝试,没有数量的限制。因此,在市场经济中,追求财富权力的人,远远多于追求政治权力的人。
(2)以钱买权,赚更多的钱。我国市场经济还刚刚开始,尚未形成足以影响全国的个人财产拥有者,但各地都有一些人有意无意、合法非法地聚敛大量的财富以形成个人的财富权力,并以此向社会各方面及向政治权力渗透。合法所得,无可厚非;但仅凭合法所得积累财富,要付出数年如一日的艰辛,实非易事;非法所得,快捷省事,甚至可以一夜暴富。在非法所得中,又以和政治权力勾结获利最大,最便捷,又相对安全,当然危害也最大。厦门远华案是十分典型的:主犯赖昌星,靠小走私积攒大财富,靠大财富收买大小官员,进行更大的走私,攫取更大的利益,终成一方霸主,可以呼风唤雨,为所欲为。(3)以权换钱,实现权力延续。一些即将退休的官员和企业负责人,可能一生政绩斐然,却倒在了离岗之前的“最后一跃”上:一次或多次,用手中的权力,换来个人的私利。大凡“捞”者,决不是眼前的日子过不下去了,也不是为了安度小康型的晚年生活。他们企图用行将到期的政治权力,换取个人财富,实现权力延续。
主要类型:①侵犯财产罪中所列的各项犯罪行为;②金融诈骗罪中所列的各种犯罪行为;③贪污贿赂罪中的贪污、受贿等犯罪行为;④其他以贪利为动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侵犯他人财产所有权而获得财产利益的行为。
物欲型犯罪的一般心理及行为特征和一般心理特征:
(1)认知特征
(2)情绪特征
(3)意志特征
(4)动机特征
(5)个性特征
物欲型犯罪的行为特征:
(1)作案方式的多种多样
(2)作案手段的智能化
(3)犯罪习惯的顽固化
物欲型犯罪的犯罪动机:
(1)吃喝玩乐需要用钱
(2)穿好、戴好需要用钱
(3)买高档用品需要用钱
(4)为筹办婚礼
(5)本人失业、不愿吃家里
(6)家里生活有困难
(7)跟着别人做的
(8)其他
物欲型犯罪的发展趋势:
1、财产犯罪暴力化趋势明显。
2、作案手段与形式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财产犯罪人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获取非法利益。
3、白领中的财产犯罪突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案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4、金融犯罪危害严重。
1.盗窃犯罪
盗窃犯罪的一般特征盗窃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地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犯罪行为。
1、盗窃犯罪地点的选择
2、盗窃犯罪的手段
3、盗窃犯罪的组织方式
4、盗窃犯的犯罪动机
5、盗窃犯的人格特征。
2.抢劫犯罪
抢劫犯罪心理:
1.抢劫犯罪的一般特征
(1)抢劫犯罪人的年龄
(2)抢劫犯罪的时间和地点
(3)抢劫犯罪的手段与方法
(4)抢劫犯罪中的被害人
2.抢劫犯罪的类型
(1)职业抢劫犯
(2)投机抢劫犯
(3)毒瘾抢劫犯
(4)酗酒抢劫犯
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犯罪意识:抢劫犯罪人法制观念淡薄,道德观念有缺陷。
(2)犯罪动机:尽管抢劫犯罪的主要动机是满足犯罪人贪婪的物欲,但是近年来,抢劫犯罪的动机更加复杂多样。
(3)犯罪者的人格特征:抢劫犯罪人大多胆大妄为,冲动鲁莽,性情暴躁,情绪不稳定,攻击性强,多为兴奋性高、外倾型的人。
3.诈骗犯罪
诈骗犯罪是指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公开地以和平方式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诈骗犯罪的一般特点:
(1)诈骗犯罪中被害人的特点
(2)诈骗犯罪人惯用的手段
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诈骗犯罪人的犯罪动机
(2)诈骗犯罪人的能力特点
(3)诈骗犯罪人的人格特征
诈骗犯罪中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心理互动:
第一阶段——试探阶段
第二阶段——引诱阶段
第三阶段——施骗阶段
第四阶段——结束阶段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