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个百年未遇的大变局时代,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精神分裂症反倒成了为数不多的确定性之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的一席话引发了共鸣: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无论环境是否充满压力,这些重性精神疾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大致都在1%左右。
今天,“号画廊”全新第3期展览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6号楼一楼正式向公众亮相。本期画作的艺术家,就是3位长期在闵行院区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三位艺术家的色彩表达
狭长的画展走廊上,被五颜六色装点一新。悬挂于墙上的白色小桶内,也有缤纷的蜡笔,可供参观者加入,在墙上或留言或表达,抑或加入这场隔空的对话。
据悉,本次画展名为“传声筒”,意为创新采用互动艺术展的方式,让艺术家与观众交流,让画展变成一个“传声筒”,促进患者艺术家与公众之间一次双向的精神交流。
小龙、老陈、老严,是第三期画展的3位参展艺术家。策展人之一、精神科医师陈智民说,老陈是他最喜欢的一位艺术家,“和他乐呵呵的、爱插科打诨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运笔习惯非常拘谨仔细,但颇有设计的兴趣,在美中呈现真理。”
老严的画,大多是大块丰富鲜艳的颜色组成。交错、对照、涂抹厚重、边界清晰。“不少患者艺术家在未受影响的情况下就发展出了抽象风格,这也是对精神障碍的某种隐喻:因为疾病而丧失某些生活技能,反而能摆脱这些技能的遮蔽,看到人生的真相。”
小龙的画大多没有标题,“作画时,他调色盘用得少,多数时候直接打开丙烯罐子蘸取颜料,画也比较大气,往往是单一颜色的叠加。”陈智民说,他对色彩的强烈表现力,在患者艺术家中也很罕见,“让人能直观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力。”
用画打破无处不在的墙
陈智民说,这些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艺术家所处环境相对封闭,与外界沟通较少,即便患者本人愿意走出精神病院的围墙与大众沟通,实际操作时也会遭遇重重困难。这堵阻隔着患者与社会之间的“墙”,不仅高、坚硬,而且无影无形、无处不在。“因此,我们希望用患者艺术家们的作品打造的互动艺术展能促成改变。”
策展人之一、社会工作者陈梦媛介绍,此次画展有三个亮点,“第一,我们精心准备了供观众阅读的手册,里面有患者艺术家的生命故事;第二,我们将不能到场的艺术家的形象画到了墙上,3个彩色人形图案结合人物的性格和外貌特点,彩色花朵寓意内心深处的柔软和丰盛;第三,展览预留了大面积的体验区和留言区,工作人员会把留言收集整理后送给参展艺术家,而艺术家的反馈也会定期在留言区更新给观众。”
从第一期开始,“号画廊”的每件作品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自画像”,是人与自我对话的展现。每一次展出,大众不仅仅是欣赏者,也是促进精神心理健康去污名化的参与者和行动者。“在这里,你可以谈论有关精神心理健康的一切。精神疾病需要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被社会所包容和接纳,这是医学人文发展的方向,也是画展举办的重要意义所在。”谢斌说。
“‘号画廊’正在突破语言、形体的局限,就像是一辆‘心灵直通车’,驶进人们心中,传递更多心理健康的理念。”市卫健委新闻宣传处二级调研员俞军看完画展后很感慨,“如今,‘宛平南路号’正在成为心理健康的代名词,被越来越多人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