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食粮』开篇啦——
来一场“精神贵族”音乐会
普天同庆『精神食粮』开张
五年前,传说中的,世界末日,我们开起了卡夫卡独立书店。当时,我们想,末日就要来了,不如先开个书店,再去死吧。
三年前,末日并未降临,但独立书店的好日子已经到头了,或者说,书店仅仅有过一些美好时光,而所谓的好日子从未来过……伴随着卡夫卡书店文艺外表的光鲜亮丽和声名鹊起,我们面对的却是,亏损、监管……等各种压力,资金日益紧张,股东分歧,被迫无奈搬迁……在几乎四面楚歌之时,得益于大摩的帮扶与资助,年,我们又开起了被称为“逼格最高的”第二家独立书店——许多余画廊书店。准确地说,那次不是“我们”,而是“我”。
我们的两家独立书店有没有为这个城市贡献些许活力,或者说办得是否“有意思”,更或者说有无存在下去之必需——这都不由我们自己说了算。我们最初的理念,“为无家可归的纸上灵魂建造栖息地,为有家不想归的肉身提供临时避难所”,早已深入人心。有个有目共睹的小事实是,不管媒体(自媒体)评选本地多少大(诸如“十大”“九大”“八大”……)书店,榜单上从不会少了我们。我们也曾入选过“中国最美独立书店”、“温暖十座城市的十家书店”、“合肥十佳最具氛围读书场所”……这些都足以让我们感到安慰。
是的,我们一直在亏本,我们从未得到过政府一分钱的补贴,但我们都还活着。尽管,活得不那么自在。可是,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连人都没法自在地活着,何况独立书店乎?请问,我亲爱的同行们,国内的独立书店,有哪家是赚钱的呢?
仅仅是赚钱的勾当,我们就不想啦——那么多人都想赚钱,我们也去想,有什么意思呢?可是不赚钱怎么办?团队那么多人要养活,还有爹要养老娘要治病,妻要美容买包,儿要吃奶上学,还有世界那么大,我他妈还没去过几个地方……除了写作与“安放”写作,我又打不起精神来干任何其它事情。顶不了天立不了地,那就算了,若再养不了家糊不了口,那可就说不过去了。想当初,明明可以靠颜值,偏偏要选择写作,前些年刚刚走了狗屎运拿版税填饱了肚子,总不能又被开书店饿死吧?
彼时,在商场对我们书店补贴力度足够大之时,我就在想这些问题,如何开一家能略有盈利的书店,实现书店人的自救。记得年新安晚报采访时我曾透露,我要开一个“精神食粮”的连锁独立品牌——她不再贩卖“精神”,而只免费提供精神产品,相当于一个流动图书馆;她兼顾贩卖粮食,为人们提供价廉健康的轻餐饮。她将带领广大文艺青年一起,通过开一家小店建立自己优雅的“磁场”,并且衣食无忧自由自在地活下去。
只有先活下去,才有可能。其实,我想要做的无非是两件事情:“打开它”和“吃上它”。
前者指好书,后者指好粮食。推动阅读,是为建造优雅城市;开文艺餐厅,是为挽留诗意乡村。
这样说,并非大言不惭。我们具体的做法是,把真正好的精神产品(好书)分享出去,督促阅读,至少是“打开它”;把真正好的粮食从偏远的山村搬运到城里,让市民花很少的钱“吃上它”;让手工艺人重拾老手艺并带领更多年轻的手艺人从事传统手艺行业,让流落他乡妻离子散的农民回归到自己的土地上,在从事小规模高品质的种植劳动,过着相对悠闲的有尊严的日子。
我现在还不敢说,我们这样做会解决多少社会问题,会取得多大的成效……但,我们已经开始了。既然已选择开始,就没有停下来之必要——除非,到某一天,我们不再具有行走的动力和能力。
下面,我宣布,即日起,精神食粮旗下所有书店,或非书店,都不再卖书。我们的书太好了,太不畅销了,反正也卖不掉多少书,那就干脆不卖了吧!你只要喜欢,带回家看就是。
我们很乐意把好书借给你,但你必须归还,我们约定一个期限——这个期限暂定一周。一周内你读完,我们可能会有奖励,比如请你喝一杯咖啡、一杯茶,或请你吃一碗面;一周之内你读不完,没关系,但不还书,我们就会有小惩罚,比如迟还一天,罚款一块钱。
这不是什么伟大的尝试,但一定是勇敢的尝试——我们彻底取消了传统书店的“卖书”功能。我们将开起很多家这样不卖书的精神食粮独立书店(概念餐厅),除了房屋的租金、人力等运营成本,我们还承担所有图书的损耗——而维持精神食粮运转的,仅仅是微薄利润的手工挂面、咖啡和茶水。
而我们对这样的运营模式充满信心。目前,精神食粮两家直营店试营业已接近一个月,我们尚未做任何宣传,没有邀请任何一位朋友支持,也无举办任何促销活动,更没有举行什么盛大的开业仪式……仅仅靠陌生人口碑相传,两家新店的营业额已远远超过以往的两家老店——并且实现盈利。
重要的是,顾客们一直认为,精神食粮,这家书店,好吃,真的好吃。这才是我们现在最想听到的话语。之前,我们一直被赞美好看,然秀色并非真的可餐。我们好看了那么久……好看的一无所有,无数人唱着“我曾经问个不休”,但并没有几个人“这就跟你走”。无数静美的夜晚,书店里空无一人,我听着熟悉的歌谣,强忍着悲伤的泪水,握紧拳头……
今年,一群互不相识的理想主义者偶然相遇,我向他们简单阐述了关于“精神食粮”的构想,没想到他们纷纷毫不犹豫地选择支持。他们中有成功的商人,经济学家,投资人,乡下的老挂面师父,打扫卫生的阿姨,餐饮公司老板,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我以前的老搭档,我的小伙伴……他们有的是精神食粮的股东,有的是精神食粮的员工。还有更多的艺术家、媒体人、投资人、企业家,曾多次表示愿意加盟……感谢他们的信任。
这不是什么牛逼哄哄的行动,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确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我们反复思考几年的问题,终于有了小小的突破;我们在黑暗中摸索多日,终于得见一丝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