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痛苦,往往是因为背负了不属于自己的情感和责任,或者没有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情感权利。
要让孩子和父母同时获得幸福,必须要划分清楚彼此的精神疆界,才有机会让每个人面对自己应该面对的未来!结合刚才练习的客观事件和内在精神世界的认知,现在来了解怎样划分彼此的精神疆界。
一天当中的一件件行为事件组成了我们的生活。把这些事件进行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种类的事件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
如前所述,当一个人有足够的安全感时,他是愉悦的、满足的,她的感受将是喜悦、平静和祥和。因此,某个事件中当一个人对对方行为的内在感受是喜悦、平静或祥和时,说明对方的行为产生的时候,他在安全区。
当一个人安全感不够时,他会出现生气、愤怒、无助、委屈、讨厌、难过等情绪。因此,一个人对对方的行为感到愤怒、无助、委屈、讨厌、难过、害怕等所谓负面情绪时,亦即他的精神疆界被触碰。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情绪处于快乐或者安静的状态时,这是他的安全共享地带;当他的情绪处于任何一种非喜悦类情绪时,他需要建立适当的精神疆界来帮助自己,让自己在这个疆界内更好地照顾自己,为自己负责。
简单来说,通过孩子和父母的情绪感受,把发生的事件进行划分。这样就可以知道:在哪些事情上属于需要考虑孩子的精神疆界;在哪些事情上需要为自己的精神疆界进行维护和协商。
等孩子有了怒、哀、惧或者其他非喜悦类情绪时,父母要知道,这说明孩子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需要解决这个没有满足的需要,所以他在问题区域。
这一点和以往的谈话方式不同!在以往,是谁引起了问题,或者我们认为谁需要改变行为,或者认为谁做错了,问题就属于谁。比如,孩子玩过的玩具撒得满地没有收拾,你可能会说“这个孩子真有问题,自己的东西乱放!”意思在说他的行为不对,需要改变。
然而,家庭中很多的事情很难分谁对谁错,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甚至我们每个阶段的价值观也不同。你说我错了,我还说你错了呢!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不停地争论谁对谁错的时候,往往是就事论事,却忽略了每个人最深处的情感交流。
所以,本书中谈到的问题区划分,并不以认知中的对错为划分标准,而是以人的精神疆界为划分标准。
当我不舒服、我在问题区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就是我错了、对方的行为就不需要改变;同样,当对方在问题区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是他错了。在一个家庭中,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重要的是谁需要帮助!我们先不去看谁对谁错,而是看谁需要帮助。
通过这个标准,把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所有事件行为通过下图进行彼此疆界的划分:
其中:
第“1”事件区域(孩子在问题):代表孩子在这个事件中有不开心、无助、沮丧、恐惧等情绪存在,说明孩子的心里有需要没有被满足。
第“2”事件区域(父母在问题区):代表父母在这个事件中有不开心、无助、沮丧、恐惧等情绪存在,说明父母有需要没有被满足。
第“3”事件区域(父母和孩子都在问题区):代表父母和孩子都有不舒服的感觉,说明在这个事件中双方都有需要没有被满足。
第“4”事件区域(双方舒适区):代表双方相处无事,或者非常愉快。
可以看到,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减少第1、2、3问题区域的大小,增加第4区域的范围,这样,家庭可以更加和睦、充满爱和安全感!
在各自的精神疆界领域内:第一,每个人都有感受自己内在的权利,拥有对自己思想、感受和情绪的认知和管理权,旁人需要尊重他;第二,每个人都有权利为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认知、行为负责任。
所以,精神境界的划分就是:
(1)谁在事件中有不舒服的感觉,说明谁的内在隐形人有问题需要解决,谁就在问题区。
(2)谁有不舒服的感觉,谁为自己精神疆界内的问题负责,他人只是协助的角色。
中国有句古话叫“欲取之,必先予之”,当父母能够更好的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就会增加,同时父母越能理解孩子的问题,孩子也更愿意把他的问题和父母分享,父母引导和帮助孩子的效果会更好。
作为父母,首先要学会如何帮助孩子解决他们的问题,孩子才有机会在父母的支持下,更加清楚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更好地认知对自己的情绪、发生事件的状况以及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
如果孩子在问题区域,那么属于孩子精神疆界内的事情,父母不具有主观责任,也不具有替代选择权,所要做的事情是协助解决。把孩子的问题主权还给他们,然后学习适当的方式协助他们成为自己的责任者!
孩子安全感差,精神疆界防卫过于森严,那么父母要学习用合适的方法帮助他减少一些防御;孩子依赖性很强,自我的精神疆界不够,那么父母需要协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精神疆界,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明白该为自己做什么,同时能为别人做什么!
当然,父母也是有感情的人,也会有不舒服甚至与孩子需求发生对立冲突的时候,在《在爱中建立规则》一书中有全面探讨。
下面来做些练习,看看应该如何划分这些事件的区域:
练习1
(1)小孩说:“我真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
(2)女儿说她不喜欢和哥哥一起过周末。
(3)小孩在玩的时候,常将玩具摆得客厅满地都是,并且不清理。
(4)在学弹钢琴的小孩要求你听一听她弹奏的乐曲。
(5)小孩没有按时回家,延误去少年宫练习钢琴的时间。不管是否练习,都得付费。
(6)小孩怕黑,每晚都钻进父母的被窝里。
(7)女儿常常起床很晚,来不及上学,要求你开车送他。
(8)在家庭中,常讨论时势及当代话题,如超女比赛,“十四大”会议等。
(9)孩子带回家的考卷分数是80分,家长会上你被老师点名说孩子的成绩很差,才知道孩子将试卷成绩涂改了。
(10)吃饭的时候,孩子给妈妈加了个鸡腿。
参考答案
(1)非常明显,孩子对学习的目的产生了困扰,所以他在问题区域。
(2)“不喜欢”“讨厌”已经表明孩子有不舒服的感觉了,所以是孩子在问题区域。
(3)再次说明,不以行为的对错为界限,而以内心的感受为界限。孩子玩得很开心,但是大人不开心了,所以是大人问题去区域。
(4)孩子先进入问题区,“需要”是很明显的问题区域代名词,“他需要你听他弹奏”。
(5)很明显,父母对于孩子没有按时练琴,、又浪费了钱感到不满意了,所以是父母在问题区域。
(6)“怕“”说明孩子已经在问题区了。
(7)女儿要求我送她,因为担心迟到,所以,她已经在问题区了。如果这时父母对这个要求不满意,也同时在问题区,也就是说双方在问题区。
(8)双方舒适区。
(9)这道题和第五题乍看很像,其实有区别.孩子改试卷在前,任何一个孩子的不恰当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原因,这个不恰当的行为说明孩子的心里已经有了负向感受了——“害怕”,是的,孩子害怕才会涂改试卷!所以,孩子已经在问题区了,然后父母被老师叫到学校,父母心里也有了不舒服的感觉。如果只看到父母的不舒服,看不到孩子的感受,那么就要多花点时间来了解对方了。
(10)双方舒适区。
练习2
用刚才练习的区域划分方法,界定一下在上次行为认知练习中您写下来的生活事件。
特别声明: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个人第一名白癜风医院白癫疯怎么治疗